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8540

大小:34.4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11-16

上传者:老李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虎山中学高二级上学期中段考试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自古被称齐鲁大地,这源于周初分封时,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是为了()A.拱卫王室B.扩大王畿C.奖赏功臣D.笼络宗亲【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周初的封国中有些封国的分封是为了强化对于敌视周王室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由此可知主要目的是拱卫王室,A项正确;材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不能体现扩大周王室的统治区域,排除B项;奖赏功臣中,周公旦不符合条件,排除C项;对姜尚的分封不属于笼络宗亲,排除D项。故选A项。2.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知,宋朝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相互牵制,有效的削弱了地方势力,同时也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基于藩镇体制框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削弱地方权力,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而非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A.其设置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利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 C.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中央派总督或巡抚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总督和巡抚是处理地方军政事务的官员,没有审查职责,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排除C;明朝的总督和巡抚是官职,不是行政机构,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联系所学中央集权的含义分析解答。4.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记载了雅典将军对军事违纪处罚的权力:将军有权对违反军纪的下属处以拘禁、驱逐或罚金,甚至是死刑。但是,将军们因担心回国后遭受审判,通常在执行违纪处罚时有所顾虑,从而大大削弱惩罚的效力。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A.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司法审判有较大随意性D.公民参政热情日趋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雅典。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民大会等有权对将军进行审判,因此将军处罚下属时常常因怕遭到公民审判而削弱处罚力度,造成执纪执法不严,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制基础,“缺乏法制保障”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将军们担心回国后遭受审判,体现司法审判约束将军的行为,不能一概认为对将军的审判都是随意和不恰当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直接民主下的权力滥用,不能得出公民参政热情高涨,排除D项。故选A项。5.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君主的权利并没有达到专制的程度,表明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君权与教权的制衡关系,排除B项;封臣隶属与封君,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中世纪西欧君主的权利并没有达到专制的程度,并没有涉及国王与教会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6.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D.国王“统而不治”【答案】D【解析】【详解】国王只能接受议会的选举结果,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严重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是英国国王统而不治,而非法律没有执行,内阁权力开始膨胀,排除AB项;在17世纪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就得到确认,排除C项。故选D项。7.1911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1912年8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1年至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可知,中国民主革命由刚开始不重视华侨选举权到明确华侨名额,说明中国革命重视海外群体的革命参与度,这增强了革命的包容性,A项正确;国民党内部组织指的是其结构或系统,华侨不一定就是国民党成员,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人们对政党政治的态度,排除C项;不能将华侨直接等同于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8.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称,“为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贯彻法令保障人权之真精神”制定本条例。之后,陕甘宁边区等地也制定了类似的条例。这表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A.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B.坚持反帝和反封建革命紧密结合C.注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D.兼顾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陕甘宁边区……制定了类似的条例”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权保障条例争取人民群众参与到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反封建行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协调地主和农民利益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9.1951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A.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而是“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结合已学可判断出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排除A;各民主党派不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坚持中共的执政党地位,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不是政党制度,D错误。10.《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间民族差距的缩小,并且孝文帝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D项符合题意;三长制是北魏基层管理组织,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说汉话,穿汉服有利于鲜卑族汉化,但不符合“士人与庶人的差别”,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整顿吏治问题,排除C项。故选D。1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12.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13.“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可知这是察举制,材料体现的是选拔出的官员并不是真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察举制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没有体现注重门第,排除A项;察举制初期还是能选拔出有用之才的,排除B项;察举制是重德行,排除C项。故选D项。14. 《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人才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不知所踪,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同时依据材料可知,该制度“犹有乡论余风”,是传统的体现,因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乡邑清议,不拘爵位”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并非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并未消除察举制的弊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15.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可知,除科举并非主要的选官制度,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排除A项;帝王很重视科举制度,排除B项;选官制度改革并非流于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16.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能够最大限度地为资产阶级统治网络人才,使其统治基础进一步扩大,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文官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西方党政制度对文官制度的影响,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并择优录取,这有利于扩大资产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7.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A.强调专才特殊地位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可见美国文官制度强调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有特殊地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A项正确;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专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排除CD项。故选A项。18.二战后德国的高级行政管理官员往往被称作“政治性行政管理官员”,一般担任各部秘书长或职能部门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这些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政治现象()A.破坏了政治中立原则B.动摇了西方政党政治C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D.推动了文官制度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可知,德国高级行政管理官员任免由现任政府决定,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官员在工作中保持政治中立,A项正确;德国的该制度不会动摇西方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用人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该制度不利于官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影响文官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19.清末绅士们经过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最后推动,在社会变动的强大压力下,群趋于“新学”。新式高等、中等师范学院,士子们经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公费和自费留学生也有许多绅士分子。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体西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新式教育下,传统的士子们转化为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说明科举停废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式教育下许多绅士分子也留学,“广泛支持”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子们的变化,并没有提到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清末绅士们在新式教育下发生的变化,洋务运动失败后,“中体西用”的观念已发生改变,并不是科举停废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20.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每年考察县官任职情况的上计制度,到唐朝考核县官德、勤、能、绩的考绩制度,再到明朝考满和考察的两者相辅,我国古代县官政绩考核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非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题:本题共3题,共40分。21.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材料二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摘编自郑易平《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材料三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答案】(1)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2)特点:立法规范;注重专业能力;录用群体广泛。(3)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体现的是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根据材料“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可知体现的是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也是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之一。 (2)特点:根据材料“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可知体现的是立法规范;根据材料“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可知体现的是重视专业能力;根据材料“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可知体现的是录用群体广泛。(3)特点: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可知体现的是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可知体现的是中西结合;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可知体现的是党派性强;根据材料“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可知体现的是军治色彩浓厚。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等方面进行分析。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荀子·儒效》指出,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挚、响、杞、蟾、齐、许、甲、吕、陈等因与周人有着媚亲关系而成为封国。诸候虽系王族或其烟亲,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诸侯需要从王远征,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摘编自周书灿、郭文佳、张秀兰《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因家结构》材料二秦南部边地的蛮夷分为徼外蛮夷与徼中蛮夷。秦始皇一改先秦时期的羁縻政策,将边地民族地区的入国家的统一管辖体制之中,在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统治力度,将普通郡县的统治方式推行至边地民族地区,并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最终在边地民族地区完全确立郡县制,其官员由皇帝任命,并由中央直接管理。——摘编自张韶光《试析郡县制在秦南部蛮夷边地的实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对南部边地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答案】(1)特征: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等级森严;以血缘为纽带;王权至上;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特点:将边远民族区域纳入国家统一管辖;兼顾边远民族自身特点;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作用:有利于南部边地的开发;促进了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特征: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根据材料“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可知,等级森严;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可知,以血缘为纽带;根据材料“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可知,王权至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将边地民族地区的入国家的统一管辖体制之中”可知,将边远民族区域纳入国家统一管辖;根据材料“在兼顾边地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可知,兼顾边远民族自身特点;根据材料“其官员由皇帝任命,并由中央直接管理”可知,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开发边疆地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及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示例二: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观点可知,政治制度演变是必然的,新制度建立有制度渊源,旧制度被废除之前就已经存在问题。根据此思路,结合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进行论述。如提出观点: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证过程从丞相制度的确立、演变过程中权力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展开。具体而言: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