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587744

大小:298.1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11-27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90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具有多元一体特点B.深受外来文明的影响C.呈现家国一体形态D.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2.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南粟北稻农业格局形成B.文化遗存分布星罗棋布C.氏族部落之间征战不断D.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3.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4.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 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帝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5.有学者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对此认同,而在王畿之外,却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各方国之间缺乏交流B.内外服制度存在一定缺陷C.商朝政权统治的动摇D.华夷之辨理念已深入人心6.西周统治者在其王国北、东、南三个方向的边域皆建有“侯”,以戍守及开拓疆土。这表明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内外服制7.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A.提高乐舞水平B.解决分裂隐患C.维护等级秩序D.巩固专制统治8.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敬天、敬宗、保民三个基本方面。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A.君权至上的专制思想B.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C.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相信神灵的天命观念9.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10.《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11.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是在()A.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B.诸侯纷争与变法时期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D.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1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一可见,当时()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13.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14.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15.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16.商鞅变法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即“制土分民”,并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措施()A.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B.为秦国兵源提供有利保障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D.加强中央对地方严格控制17.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18.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 19.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荀子、墨子B.庄子、孟子、邹衍C.老子、孔子、韩非子D.孔子、老子、商鞅20.如图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A.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B.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C.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21.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22.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23.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24.下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A.户籍制度非常完备B.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C.社会等级分化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25.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这一客观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严刑峻法B.对外扩张C.与民休息D.盐铁官营26.汉武帝亲政后,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并让他们为自己出策,发号施令。他们商议的朝政的场所被称为()A.御史台B.中书门下C中朝D.内阁27.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扩大刺史监察范围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削减诸侯王国封地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28.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29.汉景帝时,窦太后因宠爱小儿子梁孝王,便一直试图让景帝立弟弟梁孝王为储。大臣袁盎引《春秋经》中宋宣公事例据理力争,“微言大义”,力陈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统性,成功阻止了窦太后的企图,于是景帝之子刘彻被立为太子。这说明当时()A.宗法观念仍然受到高度重视B.主流思想正统地位的巩固C.皇权中的母族影响大大削弱D.儒家经典的权威不容违背30.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D.浓厚的宗法观念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教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锤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慎悬殊。——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汉治理地方的主要举措。简述秦汉大一统国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