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

ID:83601882

大小:2.21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2-1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5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6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7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8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9页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阶段考试地理(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为100分,时量为时量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个城市下穿隧道也越来越多。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内—较长下穿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表示1月隧道外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出前后隧道内外温差最小B.遂道内外温度日变化差异较小C.6时隧道内外温差最大D.隧道外部温差比内部小3.该城市最可能是()A.呼和浩特B.哈尔滨C.汉中D.银川【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冬季隧道内外温度都比夏季低,该地位于我国,即位于北半球,故①②表示7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排除AB;③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气温日变化;白天隧道外部温度高,夜晚隧道内部温度高,隧道外温差大于内部,据图可看出④曲线气温日变化大于③,则④表示1月隧道外气温变化曲线,D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D。 【2题详解】图中信息显示1月份隧道内外温差最大值出现在6时左右,7月6时隧道内外温差不是最大,AC错误;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差异较小,B正确;隧道内昼夜温差小于隧道外,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由图示信息可知,隧道外最冷月气温在0℃左右,应靠近秦岭—淮河一线,图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5时左右,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说明图中学校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小时,图中学校应位于105°E附近。因此该城市最可能位于陕西,呼和浩特和哈尔滨排除,AB错误;汉中地处陕西,C正确;银川地处宁夏,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更低,D错误。故选C。【点睛】白天隧道外部温度高,夜晚隧道内部温度高。无论是1月还是7月,隧道内温差都小于外部,隧道内1月偏温暖,7月偏凉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等值线的准确判读,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手段之一。在众多的等值线中,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较为常见。下图为某沿海平原地区多种等值线叠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所示地理信息不能直接判断该地区为南半球的是()A.天气系统中的风向B.洋流及其流向C.河口沉积岛的位置D.等温线的分布5.若东面海洋上的天气系统向正西过境甲城,则过境时该城的天气状况可能是()A.气压增高B.晴朗干燥C.云量增多D.气温骤降6.乙处外围等温线呈封闭状(温度为X℃),则乙地表示的是()A.高耸的山地B.较大的湖泊C.开阔的平原D.较小的丘陵【答案】4.B5.C6.B【解析】【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天气系统中的风向向左偏,可以直接判断为南半球,A错误;洋流从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是暖流,但不能直接判断半球位置,B正确;河口沉积岛在河口的南侧沉积,北岸受侵蚀,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可以判断为南半球,C错误;等温线由南向北温度升高,纬度降低,可以判读为南半球,D错误。故选B。【5题详解】东面海洋上的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过境甲城时,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气流上升,云量增多,出现阴雨天气,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根据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知,乙处外围等温线呈封闭状(温度为X℃),则乙地的气温大于X℃,表示的地区地势较低,可能是较大的湖泊,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自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率(速度的大小),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受板块挤压影响,青藏高原地壳仍整体处于抬升中,但高原内部的抬升并不均匀,高原内部河流地貌的演变也深受其影响。野外考察发现,在雅鲁藏布江干流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峡谷(宽度200米以下)段和宽谷(宽度3000米以上)段相间分布。左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右图为雅鲁藏布江干流在谢通门以下1000千米河段的河谷宽度和沉积物厚度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下列对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地壳抬升速度差异及主要外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沟流下蚀能力强B.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能力强C.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下蚀能力强D.宽谷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堆积能力强8.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便青藏高原西南部形成丰富的降水B.推动气候带、生物带北移C.加大了南北自然带的明显差异D.利于青藏高原物资通过水运出口南亚【答案】7.A8.B【解析】 【7题详解】雅鲁藏布江干流宽谷段和峡谷段其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具体来说,峡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快,河流落差增大,河水流速快,下蚀能力更强,堆积作用微弱,导致峡谷段宽度小,峡谷段沉积物厚度小;而宽谷地段地壳抬升速率慢,河水流速慢,河流下蚀能力较弱,侧蚀作用较强,因此宽谷段沉积物厚度大,A正确,排除BCD。故选A。【8题详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降水带,不是青藏高原西南部,A错。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走向使南部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推动气候带、生物带北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南北自然带的差异,B正确,C错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落差大,不适合水运,D错。故选B。【点睛】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包括下蚀、侧蚀、溯源侵蚀。下蚀:使河床加深;侧蚀:使河床拓宽;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侵蚀,使河流延长,瀑布后退。研究发现,寒冷地区的季节性积雪会显著改变土壤温度,进而影响冻土发育。下图示意新疆地区积雪站点2005-2020年冷季(10月至次年3月)平均积雪深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北疆雪站比,南疆雪站积雪深度差异较小的主要原因是()①风力较大②大气干燥③气温较低④地形封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与伊吾站相比,青河站气温更低但地温较高的原因是()A.积雪减少土壤热量散失B.积雪大量反射太阳辐射C.积雪消融吸收大量地热D.积雪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答案】9.C10.A【解析】【9题详解】 1.与北疆比,南疆地区地形封闭,周边的山脉(主要天山山脉)阻挡了冬季风,气温较高,同时周边的山脉也阻挡了湿润气流的深入,气候更为干燥,从而导致南疆地区风力较小。所以是大气干燥和地形封闭影响了积雪深度,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C正确,选择C。【10题详解】由积雪分布图积雪度可知,清河站积雪厚度大,积雪覆盖削弱了地表热量与大气的交换,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散失,所以虽然气温很低,但地温较高,A正确;积雪大反射太阳辐射,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地温低,不符合现实,B错误;积雪消融吸收地热,不会导致地温较高,C错误;积雪反射率高,不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择A。【点睛】积雪对土壤的影响(1)积雪可以阻碍土壤和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2)冬季积雪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积雪融化,增加土壤含水量;(3)积雪含有较多的氮化物,融化后可以增强土壤肥力;(4)积雪覆盖能减轻外力对土壤的侵蚀。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资源,压榨行业是大豆产业链上的主要环节。大豆压榨产出豆粕和豆油,二者产出比例分别为80%和18%,豆粕主要用于畜禽的饲养。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也是主要的大豆压榨国。中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目前85%以上依赖国际市场,大豆进口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近年来俄罗斯大豆扩大出口至中国。下图示意美国、巴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空间布局形态对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远东地区是俄罗斯大豆主产区。该地扩大出口至中国,其生产潜力主要在于()A.中俄距离邻近B.气候条件优越C.土地面积广阔D.人口分布稠密12.美国、巴西的大豆压榨企业原料和市场空间重合度高的原因最可能是()A.大豆压榨企业在大豆原料产区布局可以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费用B.大豆产区是人口稠密集中区C.美国、巴西大豆品质好D.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答案】11.C12.A【解析】【11题详解】 俄罗斯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欧洲部分,而远东地区则分布稀少,但土地面积广阔,可以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来提高大豆生产量,从而增加对中国的出口,D错误,C正确;俄罗斯远东地区纬度较高,气候条件恶劣,只有南部地区比较适宜发展农业,B错误;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相邻,但不属于俄罗斯扩大大豆出口的主要生产潜力条件,A错误。故选C。【12题详解】美国、巴西大豆产量大,大豆产区又是主要的畜牧养殖区,大豆压榨企业在大豆原料产区布局可以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费用,是空间重合度高的主要原因,A正确;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人口并不集中,B错误;大豆品质好、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不是高度重叠的原因,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耕地非粮化是将大量耕地转化为非粮食生产的行为,以非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率表示非粮化程度。“山城”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下图示意重庆市2011~2020年耕地非粮化程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3.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高的自然基础是()①山地、丘陵为主②水、热、土组合多样③地质灾害频发④红壤分布广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4.该市高度非粮化的地区以蔬菜、瓜果生产为主,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力不足,不宜种粮B.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C地形崎岖,不宜机械化生产D.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答案】13.A14.B 【解析】【13题详解】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重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位于亚热带,加之地形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大,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合非粮食作物的生产,所以耕地非粮化率高,①②正确;地质灾害频发以及红壤分布广泛等属于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不利于非粮食作物的生产,③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相比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蔬菜、瓜果等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且当地城市市场对蔬菜、瓜果的需求大,导致该市高度非粮化的地区以蔬菜、瓜果生产为主,B正确。蔬菜、瓜果的生产对土壤肥力要求也较高,A错误;地形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度非粮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经济发达的区域附近,并非劳动力不足,D错误。故选B。【点睛】我国虽国土面积广阔,但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占比小,同时中低产田占比较大,耕地资源不足,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单产,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奥克兰(36°S,175°E)位于新西兰北岛,这里两面临海,风景优美,是新西兰对外贸易和旅游的门户。青岛(36°N,120°E)的王先生被某公司派往奥克兰中国办事处常驻。某日,王先生行进在奥克兰公路上,拍摄到正前方的日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王先生的前进方向是()A正东B.东北C.东南D.正南16.王先生发现青岛与奥克兰()A.全年温差几乎一致B.多雨日期几乎一致C.盛行风向基本相同D.此日青岛昼长大于奥克兰【答案】15.C16.B【解析】 【15题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该地日出的北京时间是2:00,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该地的经度是175°E,175°E比120°E靠东55°,时间早3小时40分,所以此时该地的时间为2+3:40=5:40,日出早于6点,说明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的冬半年,则日出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青岛位于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奥克兰是位于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降水均匀,所以全年温差不一致,青岛温差大,A错误。青岛夏季多雨,夏季时是南半球的冬季,奥克兰受西风带的影响大,降水多,所以两地多雨期几乎一致,B正确。青岛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奥克兰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盛行西北风,盛行风向不相同,C错误。此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奥克兰昼长夜短,青岛昼短夜长,D错误。故选B。【点睛】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3月21日至9月23日期间,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9月23日至第二年3月21日期间,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元古代晚期,谢海与北黄海属同一古老陆块。中生代构造运动中。该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东西两侧分别形成北黄海和渤海盆地。连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陆地成为胶辽陆桥。之后胶辽陆桥不断解体,形成庙岛群岛雏形。在其后漫长地质历史中,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第四纪冰期,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各岛屿均有黄土覆盖。(1)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大幅下降,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2)试从下垫面性质角度,分析第四纪冰期时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的原因。(3)研究表明,庙岛群岛的黄土富含海洋浮游生物化石,试分析原因。【答案】17.冰期时气温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大陆上形成降雪,陆地冰川和极地冰盖规模扩大,陆地水体量增加;冰雪融化量减少,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18. 第四纪冰期时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冰盖面积扩大,冬季由于冰雪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气温低;冰期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亚欧大陆降温幅度增大,亚洲高压势力增强,使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19.气候温暖时期,海平面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周边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并沉积;冰期时期气候寒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大幅下降,渤海海床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泥沙和浮游生物遗体搬运至庙岛群岛沉积,形成富含海洋浮游生物化石的黄土。【解析】【分析】本题以渤海地区地质变化为材料,设置三道题目,涉及水循环、气候变化、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冰期是地质历史中较短的寒冷期。第四纪冰期时气温低,海洋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时由于温度比现在低,更多形成了降雪,同时,由于温度低,陆地冰川融化少,冰川规模增大,陆地水体增加,进一步导致地表径流减少,进而导致海平面下降。【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冰期时气温低,陆地冰川覆盖面积大,降雪多,冬季由于雪和冰的反射率较高,导致陆地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导致气温进一步降低,陆地温度低于近现代时期;冰期时海平面下降,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增大,大陆性增强,使陆地温度降低更明显,形成更强的亚洲高压,使得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小问3详解】浮游生物喜欢相对温暖的环境,气候温暖期,海平面由于冰川大量融化而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温暖期,地表径流入海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渤海,并沉积。冰期时,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渤海海床出露,冬季风将其上沉积的泥沙和浮游生物遗体侵蚀搬运至庙岛群岛上沉积。【点睛】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冰期期间,全球气温大幅度降低,在中、高纬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的冰盖和山岳冰川;由于水分由海洋向冰盖区转移,大陆冰盖不断扩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米堆冰川(图1)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季风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区。由于气候湿润、降雪量大,米堆冰川活动性强,冰舌常能延伸到海拔较低的森林带内。图2是米堆冰川局部山区景观图。 (1)描述图2方框内所示景观形成地质作用过程。米堆冰川森林带中沟谷内树木稀少,而沟谷两侧的山脊处却有冷杉林呈马鬃状纵向分布(图3)。(2)分析冷杉林在沟谷内分布稀少,而在山脊处呈马鬃状纵向分布的原因。(3)任选一种沟谷中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说出其对应的季节,并分析成因。【答案】(1)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褶皱山脉;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两侧易被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向斜山;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角峰和刃脊;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山体裸露,继续经外力风化、侵蚀,岩层出露。 (2)沟谷内汇聚冰雪融水;冻融作用强烈或流水侵蚀作用强;故土壤温度低,土层浅薄、贫瘠,树木很难生长。而山脊处光照充足,气温较高;流水侵蚀作用弱,土层相对沟谷较厚;山脊自高海拔向低海拔呈马鬃状延伸。(3)洪水,春季或夏季。地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积雪量大,春季季节性积雪大量融化或夏季温度高,冰川融化量大,降水丰富,形成洪水汇集在沟谷中。或泥石流,春季或夏季。地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积雪量大,春季季节性积雪大量融化或夏季温度高,冰川融化量大,降水丰富;冰川侵蚀、搬运、堆积的固体碎屑物或风化、侵蚀作用强烈形成固体碎屑物;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谷向下流动。或雪崩,冬季或春季。地处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积雪量大;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融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人类活动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解析】【分析】本题以米堆冰川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冰川地貌、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2方框内是米堆冰川局部山区的向斜山的景观;该景观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该处为向斜构造,向斜的槽部地势较低,由于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两侧岩层易被外力风化、侵蚀,在槽部堆积形成向斜山;山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冰川分布;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角峰和刃脊等冰川地貌景观;随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冰川融化,使山体裸露,在外力风化、侵蚀等作用下形成现在的景观。【小问2详解】沟谷内,冰川融化,冰雪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气温变化较大,冻融作用强烈;冰雪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故土壤温度低,湿度大、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冷杉难以生长。而山脊处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气温较高;地表水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弱,土层相对沟谷较厚,湿度较低,适宜冷杉生长;山脊自高海拔向低海拔呈马鬃状延伸,故冷杉林在此呈马鬃状纵向分布。【小问3详解】洪水,易发生在春季或夏季。该地气候湿润,冬季降雪量大,积雪积累多,冰川分布广;春季和夏季,气温升高,季节性积雪、冰川大量融化,加之降水丰富,在沟谷汇集形成洪水。 或泥石流,易发生在春季或夏季。该地气候湿润,冬季降雪量大,积雪积累多,冰川分布广;春季和夏季,气温升高,季节性积雪、冰川大量融化,加之降水丰富,在沟谷汇集形成洪水;春季或夏季,冰川活动强烈,冰川侵蚀、搬运、堆积的固体碎屑物增多;气温升高,随着积雪、冰川融化,山体裸露,风化、侵蚀作用强烈,大量固体碎屑物在沟谷堆积;洪水携带山地沟谷中堆积的大量固体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谷向下流动,形成泥石流。或雪崩,易发生在冬季或春季。该地气候湿润,冬季降雪量大、积雪累积多;白天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气温升高,表层融化,雪水下渗至积雪和山坡之间,夜晚,气温下降,融水冻结;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大量积雪堆积在山坡,在重力作用、地震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塔里木河的下游河段和台特玛湖长期干涸。2000~2004年,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抓住开都河进入丰水周期的有利时机,实施了5次应急生态输水工程,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2005年以后进入常态输水阶段,通过大西海水库接纳干流来水,每年择机向下游开闸放水。2018年为第19次生态输水,水头仅用7天就抵达了台特玛湖,是历年来用水最少、用时最短的一次。下图为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线路示意图。(1)塔里木河第1次应急输水时间是2000年5~7月,第2次为2000年11月~2001年2月。试分析这两次输水时机选择的主要原因。(2)分析第19次生态输水用时短的主要原因。(3)说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社会效应。【答案】 (1)第1次: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加,夏季降水较常年多,导致博斯腾湖的水位升高。第2次:冬季调水腾出湖泊库容,利于承接次年汛期的洪水,提高防洪能力。(2)以往年份的生态输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提高,河水的下渗量减少;由于历次输水的冲刷,河道更加通畅(疏浚河道),水流速度加快。(3)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绿色走廊,遏制两侧沙漠可能合拢的趋势,保障国道畅通。【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跨流域调水的条件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水源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第1次应急输水时间是2000年5~7月,此时随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加,再加上“开都河进入丰水周期”,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多,导致博斯腾湖水位升高,有利于对外输水。第2次为2000年11月~2001年2月,此时调水可以为博斯腾湖腾出库容,有利于承接次年汛期的洪水,提高防洪能力,同时此时气温低,沿线蒸发损耗少。(2)结合材料分析,经过以往年份的生态输水,使沿线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含水量提高,河水的下渗损耗减少,因此用水量减少;经过历次输水的冲刷,使河道更加通畅,水流速度加快,因此输水时间缩短。(3)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是“社会效应”。通过生态输水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治了土地荒漠化,减轻了风沙危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218国道和输水线路大致一致,在国道沿线形成了绿色走廊,防止了风沙侵袭,保障了国道通畅。【点睛】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如下图)有一狭长平缓地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这里大多数时间河流流速平缓,河流沿着低矮的海堤流淌数百千米。夏季风盛行时,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而后集中降雨又在短暂的时间里造成河水漫堤的“灌海”现象,从而形成海水和河湖水系交汇的地理奇观—“回水”,这片海水与河水的交集区域称为回水区。 (1)说明“回水”现象多形成于夏季风盛行时的原因。喀拉拉邦的自然保护区丛林茂密,野生动物丰富,贝利亚尔湖是野生动物的主要饮水水源。每年一至三月份是游客乘船观赏亚洲象、孟加拉虎等陆地野生动物较佳时间。保护区周边居民大多以从事农作物种植为生计,主要作物有水稻、木薯、甘蔗、椰子等。但陆地野生动物的出没,经常造成周边地区种植的农作物遭受损失。当地政府尝试提出多项措施,谋求陆地野生动物保护与周边地区农业的协调发展。(2)请从气候角度推测游客多选择1—3月前往贝利亚尔湖观赏陆地野生动物的原因。【答案】(1)①夏季风为西南风,为迎岸风,可以推高海水水位,海水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②夏季风盛行时,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大量雨水汇入,河流水位上升,漫过海堤倒流入海。(2)①1-3月是喀拉拉的旱季,晴天多,便于出行;②降水少,植被茂密程度偏低,视线好;③陆地饮水源减少,野生动物到湖边饮水,观赏到野生动物机会大。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印度喀拉拉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的分布和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回水是指海水倒灌和河水漫堤所形成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可以引起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有:此时正值夏季,盛行迎岸的西南季风,将海水从海洋吹向陆地,会推高沿海地区的海水水位,造成大量海水倒灌进入河流;受西高止山地形抬升影响,西南季风携带的暖湿气流易在此处形成大量地形雨,位于山脉迎风一侧汇水速度快,使河湖水位暴涨,漫过海堤倒流入海。【小问2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