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2484

大小:2.42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4-01-08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鹤壁市高中2025届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一: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从内容和角度两方面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医马伯庸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4分)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选自《明皇杂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每处一分,共3分)然A享国岁久B近者C稍倦D于勤E当有小人F乘此而进G君其志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在文中是“回头看”的意思,与《鸿门宴》中的“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相同。B.“竟”在文中是“到底”的意思,与《与妻书》中的“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意思相同。C.“用事”,在文中是“当权”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的“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意思相同。D.“设”在文中是“准备”的意思,与《苏武传》中的“为武置酒设乐”的“设”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请假十多天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复出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因为卢怀慎的才能比不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情,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时人称他为“伴食宰相”,表达了对卢怀慎的讽刺。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常挨饿受冻,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4分)(2)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玄宗太平之政,夫何罪哉!(4分)14.司马光与“时人”对卢怀慎的褒贬评价不一样,综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卢怀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①年少虚垂涕,王粲②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③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④竟未休。注释:①贾生:即贾谊。②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中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挽回、扭转。④鹓雏;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汀洲连成一片的辽阔景象,乃登楼之所见。视野开阔,气象万千。C.颈联的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无为,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于是渴望在白发苍苍的晚年归隐江湖,开创人生的新天地。D.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又用鹓雏自比,借此剖白自己处世的立场和志趣,比喻巧妙,意味深长。16.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反应的句子是:“,”。(2)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3)陆游的《书愤》中追忆两次抗金战场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古树名木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除了不菲的商业价值与观赏价值外,一棵树更是一个生态聚落,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护古树名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从树根到树冠,昆虫、真菌、脊椎动物、鸟类等各寻乐土,与树木相伴相生。一株株古树串联起一套成熟的生态系统。树芯记录岁月变迁、吐纳影响气候变化、位置指示历史脉络……古树滋养着万物,孕育着生命。珍视古树名木,也因为它镌刻着回忆与乡愁。福建省福州市又被称作“榕城”,以树闻名恰恰是一份传承千年的城市礼物。历史上,一名太守为缓解当地旱涝频繁与酷热而“编户植榕”。苍劲古雅的树木,不仅成了福州的象征,也内化为当地人的精神气质。不管是修地铁还是整河道,都把保护古树放在首要考虑;在榕树下相识、欢聚,成为不少人从小到大的温馨时刻。不只是福州,对很多人来说,回忆童年、念及故乡时,一棵有故事的古树,可能蕴藏着一份令人①的记忆。礼赞古树名木,还因为它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遵循的成长规律;“叶长千年茂,根扎大地深”,这是俯下身子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工作方法;“树高千尺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这是中华文明②、绵延不断的生动写照……从树木的生机与活力中,能读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也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两个名句,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观众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数字人”一步一步跑来与游泳运动员汪顺共同点亮亚运会主火炬,这一幕既是亚运会历史上的首创,①。超过一亿位的数字火炬手,每个人化身为一个小火苗,汇聚在钱塘江上,形成一个具象“数字人”,踏着钱塘江潮涌步履坚定,奔向“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上空,跃入185米立体网幕,和火炬手汪顺会合,②,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这是亚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主火炬。③?答案是技术创新。一群软件工程师们自行研制了一款数字火炬互动引擎技术,对超过300款不同时代、不同型号的手机进行测试兼容。只需观众们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舞台中央,就可以实地在现场看到数字火炬手从江上踏浪而来的场景。这样便可以确保人人都通过手机参与亚运会点火仪式,体现了全民参与的办赛理念。这场“数实融合”点火仪式融入了艺术与科技元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展现了“中国式浪漫”的文化底蕴。20.下列句子中的“和”与“和火炬手汪顺会合”中的“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论参加和不参加,都要好好儿考虑。B.他的手艺简直和他师傅不相上下。C.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D.我想起来了,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怎样的团队才最有潜力,最有可能成功呢?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团队成员的“同”,即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协同一致。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团队成员的“异”,即他们在观点、能力和专长各方面的不同。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团队是很难创新突破的,对他们来说,1加1只是等于2;而团队成员的“异”,使得彼此之间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完善,结果1加1可能等于3、等于10甚至等于100。上面的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二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1.B【解析】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这只是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分析可知,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还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目的”等,不仅靠“不欺骗”。2.C【解析】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分析可知,被调查者“防备”是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因此“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消除不了他们的防备心理。3.B【解析】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4.【答案】①“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加引号,强调作者对这些做法不认同,从反面说明调查研究应该有的立场、目的和态度。②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表现力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较为深奥的学术问题。(每点2分)【解析】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5.【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事先定的“调子”;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②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每点3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论述内容和论述角度(话题范围、出发点、目的、立场等)方面分析。从论述内容上看,材料一中提及“客观”的语句是“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好的调子。材料二中提及“客观”的语句是“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这是不可能的”“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由作者的语气以及“空洞概念”“这是不可能的”等表述可知,作者对这种“客观”是否定的;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关系”指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一些调查者把“客观”曲解为为了保持距离,冷漠对待被观察者,不去接触亲近。材料一摘自习近平的文章,告诫领导干部在做调查研究时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材料二也是在讲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只不过告诫的对象是社会科学调查者,告诫他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据此分点表述即可。6.C“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有误。小说固然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等,但小说具有虚构性。7.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有误。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且物资缺乏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8.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2分,共4分。)9.①张医生以此传说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②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③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④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10.【BEG】句意: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然享国岁久”,主谓结构,“岁”为主语,“久”为谓语,句意完整,且“近者”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B处断开;“近者稍倦于勤”,状语后置句,“于勤”为后置状语,E处断开;“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兼语结构,“小人”为前句宾语,后句主语,“乘此”为状语,“进”是“小人”的谓语,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G处断开。11.【B】A.正确。“顾”,回头看。/顾虑。句意: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B.错误。“竟”,到底。/结束、完成。句意: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不能写完,而想要停笔(不写)。C.正确。“用事”,当权。句意:如果不贤的人当权。/(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D.正确。两处“设”,准备。句意: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为苏武准备了酒宴和歌舞。 12.【D】D.“他常常接受亲朋好友对他的接济和帮助”错,文中“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意思是卢怀慎虽然贫穷,但是他对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13.(1)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关键字:谓、一、成。)(2)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来成就唐玄宗太平盛世的基业,怪罪他什么呢(为什么怪罪他呢)!(关键字:戮力、济、罪)14.①谦逊让贤;②清正廉洁;③善于荐人;④明察政事;⑤理政能力有限。(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满分,可不分析)解析:结合“能知其贤而下之”“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可概括出,谦逊让贤;结合“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可概括出,清正廉洁;结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可概括出,善于荐人;结合“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可概括出,明察政事;结合“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可概括出,理政能力有限。参考译文:材料一: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昔日(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责备他什么呢!材料二: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15.【C】C.“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避世心态油然而生”错误。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想扭转乾坤,即抱建立功业之志。颈联是说,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到回天撼地之日,肃清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之后就功成身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16.①颔联:借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②颈联:既要扭转乾坤,又并不贪恋名利的崇高理想。③尾联: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的人格自况,并对那些自己追名逐利、却妄加猜忌他人的无耻小人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批判。译文: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年少有为的贾谊徒然地流泪,春日登楼的王粲再度去远游。常向往老年自在地归隐江湖,要想在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对鹓雏的爱好也猜忌不休。赏析: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按泾州城东有“美女湫”广袤数里(见《太平广记》),汀洲殆指其地。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代查慎行谓“王半山(安石)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查初白十二种诗评》)。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社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鶵(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庄子自比)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鹞鹰,比惠施)的腐鼠(比相位)当美味而希羡!(见《庄子•秋水》)意为,你的位置我一向不屑一顾,你切莫杞人忧天,自相惊扰。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这首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而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涕、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复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达出来,现在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如此用典,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17.(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重点字:景)(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暖)(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 23.【材料解析】(1)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进行设问,写出材料探讨的对象——团队,探讨的目标——让团队有潜力,容易成功。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第一段问题的回答。第二段一些人的观点侧重于团队成员的“同”。“同”指的是成员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性,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一致,努力方向一致。第三段侧重于团队成员的“异”。异指的是成员观点、能力、专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即追求目标的过程、方式方法、每个成员发挥的作用可以不同。(2)关于审题立意本次作文命题并没有直接将大方向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反而给出了两个看似矛盾对立的观点,由这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作文材料体现的两个关键词“同”和“异”,看似是一对反义词,实则在团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同”的内涵是团队的目标与方向性的一致,而“异”的内涵是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化,发挥团队成员个体的优势,但这并不妨碍共同目标的一致性,反而有助于扬长补短、突破创新,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作文重在考查学生对 “同”和“异”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明白一个团队要想获得成功,既要团队成员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协同一致,又需尊重团队成员在观点、能力和专长各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学生在写作时,应围绕“同”和“异”二者的内涵和作用展开,阐述二者在促使“团队”走向成功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即视为偏题。对于“团队”,考生要能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做出联想,要能够想到集体、国家、民族或世界,这样才能写得深刻。(3)对引导语的理解①“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上面材料”,要求学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其中的“你”应该特指考生,就人群而言,可以理解为“新时代青年”或“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启示”是指看完某种事物后,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这就要求考生行文应注意要联系材料,所有的观点应该从材料思考得出。②“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此”指的是上一句中的“上面的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写作的重点是“启示”,但“启示”要建立在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和含意的基础之上。 ③“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是指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和体会,“思考”指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这要求学生的写作要有材料,但不能只是就材料评材料,而应由此及彼,由材料向自己的生活扩散,写出自己的领悟和体会。(4)立意举例同异助力团队发展。求团队之同,存个体之异求同凝聚向心力,存异激发创新性求同使1+1≮1,存异使1+1>2坚定共同目标,发扬个体差异秉持团结之风,兼顾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促发展,合作共赢孕新机以同踏平坎坷,以异铺就大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