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548

大小:1.11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4-01-11

上传者:用户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75分钟,满分100分。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三星堆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A.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B.内外服体制的优越性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掘出土了若干新器物,如顶尊跪坐铜人像、铜圆口方尊、玉琮、丝织品、金面具和象牙雕刻,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国内其他地区文化因素”可知,三星堆遗址具有古蜀文明和中原其他地区文明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和相互融合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无法得出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的信息,排除A项;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明堂,最早在传说时代出现,专门用来祭祀。如图是根据《逸周书》绘制的,西周进行祭祀活动时,明堂内的位置安排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区域间相互交流频繁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C.宗法制度得到坚决贯彻D.早期国家结构的脆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图片可知,西周祭祀活动中,周天子处于活动的最中心,然后贵族按等级高低由内向外排列,外邦之国则处于最外层,该图反映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项正确;图片中虽然显示了不同地区或文化的代表在明堂内进行祭祀活动,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区域间的交流频繁,而且,仅凭这一幅图也很难判断区域间的交流状况,排除A项;边疆的少数民族不在宗法制的执行范围之内,排除C项;根据图中信息来看,早期国家结构可能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单凭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其具有脆弱性,排除D项。故选B项。3.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C.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D.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C项正确;孔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4.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的大规模移民:迁富豪于咸阳便于控制,移民至岭南地区是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移民西北则是对抗匈奴,这些移民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消除了地方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是对地方的治理举措,与君主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该地区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5.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礼遇亦隆,由此常有君相间的冲突。汉初的丞相虽多深自贬抑,以缓和君臣关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对此,汉武帝亲政后()A.划分13个州部B.颁布“推恩令”C.增强尚书台作用D.设立“中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常有君相间的冲突,为了解决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分化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划分13个州部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排除B项;东汉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权,增强尚书台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6.“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A.藩镇割据社会动荡B.科举盛行人才辈出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传入外交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项正确;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出现在唐朝中后期,排除A项;科举制形成于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排除B项;佛教传入中国是两汉之际,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是天宝元年(742年)部分边防兵力分布简表,边防总兵力约占全国总兵力85%以上, 这反映了当时()节镇名称将领族属兵员/人马匹/匹安西节度使胡人240002700河西节度使汉人7300019400陇右节度使胡人7500010600…………朔方节度使汉人6470014300河东节度使胡人5500014000范阳节度使胡人914006500剑南节度使汉人309002000A少数民族掌握地方大权B.重视边防建设应对分裂势力C.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军事部署外重内轻潜伏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天宝年间,全国军队大部分用于边防,掌握在节度使手中,且军队中大量使用少数民族将领,结合所学,这种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的做法潜伏危机,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提及少数民族将领担任节度使,掌握大量军队,反映了军事部署方面的情况,仅凭此不能得出少数民族掌握地方大权,排除A项;结合所学,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目的是加强边防,但材料意在突出唐天宝年间军事部署存在的问题,B项忽视了材料中“节度使”“胡人”等信息,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天宝元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B.改革均田制C.精简政府机构D.实行两税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可知,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户数逐渐减少,导致财政运转困难,780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以缓解财政困难,D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抑制土地兼并是一项措施,但无法解决财政困难,排除A项;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故要废除均田制,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精简政府机构,与缓解财政困难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9.南朝画家陆探微画人“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由此可知,其画风()A.契合了魏晋时期审美风尚B.是对魏晋玄学重大突破C.着意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D.凸显了对市井风情的呈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本题的主旨是陆探微创造的“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基于唯物史观“社会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推知,陆探微的画之所以蔚然成风是因为契合了魏晋时期审美风尚,A项正确;陆笔下的人物“秀骨清像”,正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可知,陆画人物注重的是精神风貌,而非内在的心理特征,排除C项;这种人物画不同于宋元风俗画,并非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10.与内地武人节度使不同,边将权力极大。如宋太祖派遣士兵前往郭进(某边将)驻地时,总不忘警告他们:“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这反映了宋初A.崇文抑武并未施行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C.武将尚有政治空间D.武人干政目无法纪【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说明在宋朝初期,军权尚未完全集中到中央,边将权力较大,尚有发挥权力的空间,故选C;A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材料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武人干政目无法纪,排除D。点睛】11.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逐渐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有利于()A.民族交融加强B.经济重心北移C.专制皇权发展D.南北方同质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金朝以后的北京。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辽、金朝开始,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这有利于加强长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加强民族交融,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并不是由南向北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南北方同质化”与当时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宋瓷()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A.追求浪漫奔放B.理学色彩浓厚C.凸显个性解放D.注重简单实用【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可知,宋瓷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体现的是中庸、庄重的设计理念,通过瓷器造型,宋人摆脱了以物役心的精神桎梏,使心灵得以解放和净化,达到人与宇宙浑然一体的境界,即道的境界,据此可知,宋瓷在设计制造上理学色彩较为浓厚,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宋瓷庄严、肃穆,而非浪漫奔放,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宋瓷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而非凸显个性解放,以及简单实用,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3.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可得出,元朝设立行省,所地整合地方的行政区划,主要是要防止地方据险割据,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制的影响,而不是基层行政组织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4.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并结合所学可知,宦官专权的局面是由于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专制皇权导致的,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皇帝利用内阁和宦官为自己服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内阁原本就没有决策权,所以不存在宦官专权导致内阁失去决策权力的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在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皇帝更依赖后者,无法体现中央权力体制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15.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 A.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B.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清朝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督抚制度由最初的临时派出官员发展到后来有了自己的衙署,拥有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并且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督抚成为有效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之间的制衡,排除A项;清代督抚制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由外差制向地方制转化的过程,适应了当时清朝政治统治稳定的需要,排除B项;地方冗官现象加剧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反映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所述图片除了描绘农具制作,还有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农具制造工艺革新”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看出种植果树蔬菜,这在明朝以前就有,不能看出种植物种增多,排除C项;小农经济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非进行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A项。17. 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后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科技巨著纷纷问世,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东西方科技,不能说明“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B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科技发展与“国家制度”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后期传统科学对理论的探讨“甚于”技术发明,D项错误。18.明代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践,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其意在()A.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B.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守仁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主张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A项正确;心学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而非“提倡平等和叛逆”,排除B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排除C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9.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相关条约清政府的态度割香港岛给英国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中英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天朝上国”的观念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中的这些不平等条约条款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说明其对列强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侵华本质认识不清,排除C项;材料与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0.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图是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林则徐虎门硝烟是战争根源B.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C.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必然的D.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英国力图将中国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英国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是必然的,C项正确;虎门销烟是导火线并不是根源,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成效明显,排除B项;清政府推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21.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C.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后。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等地理知识在中国得以传播,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求富”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民用工业的口号,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近代国家意识是在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人们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地理著作主要介绍了地理知识,没有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22.“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材料体现英国获得的在华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B.内地传教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可以看出涉及的是司法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获得的在华特权是领事裁判权,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协定关税,内地传教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BD项。故选C项。23.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洪秀全宣称要开创一个无尔虞我诈的太平世界,并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然而在定都天京后,他不仅极力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其高级将领也广蓄妻妾。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B.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C.政策主张具有极大的随意性D.完全没有建设新国家的意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宣扬凡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及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思想”“改建天王府,内置妃嫔无数”“广蓄妻妾”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地位平等的朴素追求,但领导者在运动取得一定成就后又逐渐暴露封建等级思想,并逐渐腐化堕落,这正是其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局限性,与官本位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高层的腐化,与政策随意性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试图建立新国家,只是受困于阶级局限性而未能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24.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天津机器局B.上海机器织布局C.福州船政局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求富”的思想下创办了民用企业,其中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民用企业的代表,B项正确;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及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在“自强”的思想下创办的军事企业,ACD项排除。故选B。25.如图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一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中国问题”()A.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B.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大举入侵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受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刺激,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是在1900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6.如图为近代某条约的部分内容描述。该条约是()·惩办“首祸诸臣”·将北京东郊民巷划定为使馆区·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材料中有惩办祸首,将北京东郊民巷划定为使馆区等信息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正确;《天津条约》是增开十处为通商口岸等内容,没有材料中的内容,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内容是开天津为商埠,没有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内容是有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7.6月11日,清帝发布上谕:“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据此判断,清政府()A.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B.希望进行除旧布新的自救C.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冲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可知,清帝的上谕体现了练兵、富国等主张,体现了其希望进行除旧布新的自救,B项正确;该上谕发布于1898年,太平天国运动早已失败,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国人便已经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改变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28.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厂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C.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D.消除了外来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至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厂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可知,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成为清政府加速灭亡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扭转了”一词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实现了”一词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消除了外来经济侵略,“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9.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道:“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这里的“失败了”是指辛亥革命没有()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制定民主宪法 C.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D.废除封建帝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制定民主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废除封建帝制都属于辛亥革命的成果而非未完成的任务,B项、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30.民国初年,政府在经济领域颁布了多项法规,如191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开创了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制度,同年的《国币条例》统一规定了国币标准,然而,这些法规的落实情况成败参半。据此可知()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B.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政局的动荡制约了经济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实施的经济政策大多没有落实,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所以说政局的动荡制约了经济发展,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实施的政策多半都没有取得如期效果,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列强这一时期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中国,因此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实业救国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精神的觉醒是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春秋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战国各国君主一般都不拒绝纵横之士的游说,并且贵胄达官养士成风。这些都是可以引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再则,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的激烈震荡,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似乎十分淳朴可爱的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朽……社会变动中的巨大而深刻的矛盾渗入人的心中,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的稳定平衡状态,变成了人不得不加以思考的内容。这又可以说是能够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摘编自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材料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精神觉醒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体现明清之际新思想因素出现的主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的显著特点。【答案】31.原因:①士阶层兴起并受列国重用,引发人的潜力;②国家分裂动荡,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分封制、宗法制等)瓦解;③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百家争鸣)④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经济发展。32.表现:批判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实学)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33.特点:是民族危机的产物;被动性;萌芽时间晚;由精英阶层逐步扩散到人民大众;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具有阶段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中国春秋时期士阶层已经兴起”可得出士阶层兴起并受列国重用,引发人的潜力;根据材料一“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的激烈震荡”可分析得出国家分裂动荡,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分封制、宗法制等)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经济发展。【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根据材料二“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可得出主张经世致用;根据材料二“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可得出抨击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得出倡工商皆本。【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可得出是民族危机的产物;被动性;根据材料三“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可得出萌芽时间晚;根据材料三“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可得出由精英阶层逐步扩散到人民大众;根据材料三“甲午战败后……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可得出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具有阶段性。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唐)杜佑(通典)②明代天启年间青花瓷注:图案中有“白马紫金鞍”的文字,源于一首古民谣:“白马紫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二下表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事件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1906年清政府预备立宪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2)任选材料二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写出所选事件;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特点:分科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录官)择优录取;地位高;公开公正;读书做官。(2)示例一事件: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论题: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阐述: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在此背景下,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走上了共和之路,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 总而言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示例二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论题: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阐述:自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阶级纷纷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其中农民阶级爆发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前者虽然制定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但其过于理想化的平均主义思想和部分领导阶层的腐化堕落,难逃夭折的命运;后者则盲信清政府,在封建势力及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虽然彰显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但盲目排外的愚昧思想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在封建制度上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则选择改变制度以救亡图存,先后进行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向专制皇权的妥协得到的是快速的失败,而革命派向封建军阀的妥协,使得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总而言之,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和明(中国)。第一小问史料类型,据材料一出处“(唐)杜佑《通典》”可知,①为文献史料;根据图片及文字“明代天启年间青花瓷”可知,②为实物史料。第二小问科举制的特点,据材料一“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可得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据材料一“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结合所学可得出,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公平公正;据材料一“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可得出,读书做官。【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首先读题干,要注意设问的要求,需要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来阐述;然后读材料,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尽管最终都失败,但为后面的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渐进性,因此,可以选择这个几个事件: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论题可以定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阐述时把这些史实的背景阐明,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前一个史实往往是后一个史实的背景,前一个救亡图存证明某条行不通,后来者继续探索新的道路,最终上升到“思想”层面;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角度进行论述,比如:阶级局限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选择这个角度则要强调在救亡图存过程中,因为各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影响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虽然近代中国各阶级进行了各类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但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相继失败,没能改变中国的现实。论述时注意前后文字的逻辑关系,条理要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