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7324

大小:46.44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1-22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江油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评论》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集中论述了《红楼梦》的悲剧性,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有无“悲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文学没有悲剧,至少没有“像样的”悲剧。他认为“吾国之文学中”,仅剩《红楼梦》一书,为“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彻头彻尾之悲剧”。王氏论据有二:一是作者“不敢自署其名”;二是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皆以大团圆收场。曹顺庆、涂慧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文中指出,王氏立论依据存在问题。针对王氏论据一,曹、涂二人提出一条驳论:小说这种文体是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成长起来的文人视小说为小道末流而不愿意署名,是十分正常之事。并举《金瓶梅》作者至今不明作为旁证。但笔者认为,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曹、涂二人所指出的文体偏见,而是小说内容的政治敏感性。《红楼梦》中虽将“真事隐去”,仅留“假语村言”,且一再声称“大旨谈情”,但其中仍保留不少自传色彩,“伤时骂世之旨”亦随处可见。清朝文字狱极盛,曹雪芹有所顾虑,只得将作者之位拱手“让”于“石兄”“空空道人”,应在情理之中。针对王氏论据二,曹、涂二人的批驳更切中要害:王国维仅仅将戏曲、小说作为国人精神代表是有失偏颇的,这并不符合中国文学的事实。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西方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类上,而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则主要体现在诗歌这一抒情性文类上,并逐渐延伸至“词”及产生较晚的戏曲、小说之中。曹、涂二人充分认识到,导致中西方悲剧表现形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学的主导文类不同。西方文学以戏剧体诗引领风骚,中国古典文学则以抒情诗见长,代表“吾国人之精神”的文类,非“诗”莫属。就叙事文学而言,史传、古小说等叙事散文起源甚早,其中亦不乏富有悲剧色彩的佳作,只是古人往往以“子史”看待,未归入狭义“文学”范畴的“集部”。实际上,以戏曲和白话小说作为“吾国人之精神”的“代表”,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学史观影响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否定千年中华文学丰富的悲剧性,这必然背离文学史实。 另外,中国传统文学中戏曲、白话小说的“乐天”结局,也与其文类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市民阶层消遣需求而兴起于勾栏瓦肆的戏曲与白话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性质的通俗文学,而非寄情托志的严肃文学,因而势必要迎合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晚明戏曲家李渔名剧《风筝误》中有一首收场诗,诗中“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一句直接点明戏曲创作是为观众的喜好所决定的,戏曲创作家不得不努力去迎合他们的口味,此诗也道出了戏曲文类定位及其团圆结局的成因。可见戏剧在西方文学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应在中国历来是由诗,而绝非戏曲小说来承担的,不能简单地两相比附。显然,王氏“中国无悲剧”说站不住脚。再看《红楼梦》的文体渊源。笔者认为,从外形上看,《红楼梦》确是一部白话章回体小说;但从美学内核看,《红楼梦》深受诗体影响,实为一部“抒情诗化”的文人小说。换言之,《红楼梦》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当时文艺市场上一般说部迥异,并非供人消遣,而是抒情言志。书中虽然极尽精细地再现了一个逼真的经验世界,但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表现自我,传达内心理念。因此,《红楼梦》从根本上是抒情性的,而传统“小说”文类一般都是叙述性的。这是《红楼梦》不落俗套,独以悲剧收场的一大原因。后人不解曹雪芹深意,仍习惯性地按“小说”文类规套予以期待,自然会对悲剧结局感到不满。于是纷纷续貂,为之补足一个团圆的结局。这一现象,充其量也只能说明“小说文类的精神”,并不足以扩展至所有文类乃至“吾国人之精神”。(摘编自林婧《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在《红楼梦》之前,我国没有“像样的”悲剧。B.之所以《红楼梦》作者“不敢自署其名”,本文作者认为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C.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是借不同的体裁体现出来的,西方偏重小说、戏剧,而我国偏重诗歌。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体现“小说文类的精神”,但不能够体现“吾国人之精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先摆出王国维的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批驳。B.文章既阐述了曹顺庆、涂慧观点,又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论述严谨而深入。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了中西方悲剧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D.文章引用李渔《风筝误》中的诗句点明戏曲创作与观众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虽与曹顺庆、涂慧都不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但本文作者与曹顺庆、涂慧的观点也是全然不同的。B.曹顺庆、涂慧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深受儒家文化的熏染,将小说视为小道末流,因此不愿意自署其名。C.中国的戏曲、白话小说有追求“乐天”结局的文学传统,这种以大团圆收场的文学没有悲剧文学的成就高。 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方面迎合了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其作者在传达内心理念。【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体现……”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有人把《红楼梦》续写为大团圆式的结局,这最多能够体现“小说文类的精神”,不能够体现“吾国人之精神”。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错误。文章第五段没有类比论证与举例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A.“但本文作者与曹顺庆、涂慧的观点也是全然不同的”错,本文作者是赞同曹顺庆、涂慧对王国维第二条论据的批驳的。C.“这种以大团圆收场的文学没有悲剧文学的成就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另外,中国传统文学中戏曲、白话小说的‘乐天’结局,也与其文类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选项于文无据。D.“迎合了市民阶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错,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并非供人消遣”。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以下特点:第一,老龄人口规模大。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64亿人,65岁及以上的为1.91亿人。第二,老龄化速度快。从1953年到2010年的57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4.41%增加到8.87%,增加了4.46个百分点;但从2010年到2020年短短10年间,该比例由8.87%增加到13.5%,增加了4.63个百分点。第三,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和东北各区域的老龄化程度不均衡。例如,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8、6.6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它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相对较弱。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仅靠促进生育的政策难以逆转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摘自2022年1月1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材料二: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中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意愿。弘扬“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老少和顺。探索推进家庭照护者培训、赡养老年人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照料假、喘息服务、住房和环境适老化改造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同时,政府正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摘自2022年03月08日《人民日报》《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有删改)材料三: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素质,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的不利影响。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蕴藏着巨大的劳动力财富和消费潜力,亟待开发。要加快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方案,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继续创造社会财富;要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就业创业;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完善内需体系;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注意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促进养老与教育培训、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康复辅具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摘自2020年12月18日《光明日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删改)4.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近十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应该鼓励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拉动老龄群体的内需消费,推动银发经济大发展。C.我国老龄化存在地域差异,经济因素与老龄化程度相关,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也越弱。D.一方面老年人口比重加速提高,另一方面新增人口难以逆转老龄化进程,不同年龄人口变化情况反映出我国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影响到人口出生率,从而影响到人口均衡发展,因此,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B.我国近10年的老龄化速度相较建国以后近60年的发展速度更快。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C.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D.“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从而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6.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D5.D6.①政策层面: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②观念层面:弘扬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③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错误,原文只说“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这并不能证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选项属于无中生有。B.“应该鼓励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拉动老龄群体的内需消费”错误,这与原文中“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不一致,应是顺应老年人的消费而非改变其观念。C.“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错误,文中是“不发达的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传统美德……从而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错误,原文只说“弘扬‘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老少和顺”,这种传统美德与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属于强加因果。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说“由此可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材料三说“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由此可知,政策层面上,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材料二说“……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老少和顺”,材料三说“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继续创造社会财富”,由此可知,观念层面上,应弘扬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所为。材料二说“政府正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材料三说“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紧跟老年消费需求变化,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注意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由此可知,实践层面上,要积极探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深化老年产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午餐【英】毛姆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我认为你吃肉是很欠考虑的,”她说,“你吃了这种油腻的东西后怎么工作?”接下来是饮料。“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我也不喝。”我马上也说。“除非有白葡萄酒,”她接着说,就像我没说话似的。“法国白葡萄酒非常清淡,极有利于消化。”“你想要点什么?”我问道,口气很客气,但不十分热情。她对我友好地粲然一笑,露出她雪白的牙齿。“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并漫不经心地提到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那你喝什么呢?”“水。”她边吃边愉快地谈论着文学艺术。而我心里却盘算着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后,她很严肃地批评起我来。“我看,你已经成了习惯,午餐爱吃油腻的东西。这绝对是一个错误。你为什么不学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敢肯定那样你会舒服得多。”侍者又拿着菜单走过来,我便说:“我是打算只吃一道菜。”她轻轻一个手势,让侍者站在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我使劲盼着侍者说“没有”。愉快的笑容展现在他脸上,“我们有这种罕见的珍品!”“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我点了芦笋。“你不吃点吗?”“不,我从不吃芦笋。”“我知道有人不爱芦笋。事实上,你吃肉太多影响了食欲。”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如果我还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她借,那将十分难堪。我不能让自己陷入那种境地。如果账单超过了这个数目,我打定主意把手伸到口袋里,然后戏剧性地大叫一声,说钱包被偷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就更难堪了。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把我的表留下来并说好我以后回来付账。芦笋上来了,我一面看着这可恶的女人贪婪地吞咽着芦笋,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戏剧。她终于吃完了。到现在我已无所顾忌了,所以我给自己叫了咖啡,给她叫了冰淇淋和咖啡。她边吃冰淇淋边说:“我是从不吃午餐的,顶多吃一道菜!”“哦,我明白了。”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个侍者,又提着一只装满了硕大桃子的大篮子走来,这些桃子红得像纯真少女的脸蛋,不过,桃子真是还没到上市的季节啊,天知道它们值多少钱!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你看,你吃了那么多肉把肚子撑饱了。”(我那一块小得可怜的羊排!)“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账单来了,付完账后我的钱还不够付像样的小费。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上停了一小会儿,我知道她是觉得我很吝啬。可我已是囊空如洗了。“学我的样子,”当我们握手道别时她说,“午餐顶多吃一道菜。”“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我回敬道,“我今天晚餐什么都不吃了。”……但我终于报了仇,我并不是爱报复的人,但当上帝插手这件事,我情愿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结局。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常规,作者用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B.小说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妙趣横生而又富有暗示意味,对女人牙齿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征。C.“今后我会做得比那更好”一语双关:“我”表面接受批评,实则暗示“我”要吸取教训。D.小说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冷嘲热讽于字里行间,而又不露声色。8.小说为何三番五次写“她”表明自己午餐不吃东西,即使吃也吃得很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小说以“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A8.①推动情节发展。一次次强调什么都不吃,却一次次大饱口福,把“我”吃得濒临破产。②凸显人物形象。每一次简单情节的重复,都是在进一步刻画女人的丑陋形象,也进一步蓄积“我”的焦虑心理。③强化小说主旨。多次强化语言和行为的反差,讽刺人性中的贪婪虚伪的丑陋本性。9.①首尾照应,揭示了开头“几乎认不出她来”的原因,突出人物变化之大。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故事结局出乎读者的预想;但女读者在一顿午餐中不停进食的行为又为结尾做了铺垫,让结局符合情理。③在幽默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暗示虚假和无耻换来的只是丑陋和肥胖。【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插叙”错误,小说先从两人多年后在剧场偶遇写起,然后回忆起两人第一次午餐的情景,可见小说是采用倒叙的方式,而非插叙。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来看,小说这样描写,“‘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结果点了今年的第一条鲑鱼;“‘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结果点了“我”根本消费不起的鱼子酱;“‘我午餐从来不喝什么东西。’她说”“除非有白葡萄酒”“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然后“我”只能点了半瓶香槟;“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决不多吃,我吃那点东西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借此谈谈话。我恐怕吃不下任何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吃不到芦笋就离开巴黎我会很遗憾的”“‘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但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不介意吃点。’”于是“我”点了芦笋;“你再也吃不下东西了。而我只是随便吃了一点,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于是她又吃了本不该在这个季节上市的桃子。她不断的强调自己午餐只吃一道菜,但是又不断点餐,大饱口福,把“我”吃得濒临破产这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形象来看,她点的东西都很昂贵,根本不顾忌“我”的承受能力;她越是虚伪地说“我向来只吃一道菜”,越能够刻画其丑陋的形象;而“我”则在她的点餐中越来越焦虑,“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想我有点面色苍白了。我要了半瓶香槟酒”“我的心一沉。我知道价格贵得吓人”“我陷入恐慌,现在不是能剩下多少生活费,而是够不够付账”……。可见在她一次次表明自己午餐不吃东西,又一次次的点最贵的东西的过程中,她的丑陋和“我”的焦虑都凸显出来,这样就刻画了人物形象。从主旨来看,她一次次强调她“午餐只吃一道菜”“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只吃一丁点”,却一次次点最贵的东西,这样多次强化语言和行为的反差,讽刺人性中的贪婪虚伪的丑陋本性,凸显了小说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情节上,结尾说“现在她的体重已达三百磅”,呼应了小说开头我们再次见面时“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突出人物变化之大。本身的效果上,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认识她,还请她吃过午餐,我们应该认识,结果再次见面“我”却差点认不出她,这是意料之外;同时这个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次“我”请她吃午餐,她一次次点最贵的东西吃,吃了鲑鱼、鱼子酱、喝了香槟、吃了大芦笋、桃子,她在一顿午餐中不停进食,最终导致肥胖几乎是必然的,这样写又为结尾做了铺垫,让结局符合情理。主题上,她最终吃成了一个三百磅的大胖子,外形更加丑陋,这样的形象有着漫画般的讽刺效果。同时通过这个结尾告诉我们,虚假和无耻换来的只是丑陋和肥胖,在幽默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②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③。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④ 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有删改)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借交:帮助朋友。③嚼:把酒喝尽。④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B.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C.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D.诸公以故严重之/争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古代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与此意思相近。B.《书》即《尚书》,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C.汉太宗,是西汉皇帝刘恒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官员、名士等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D.箕踞,随意张开两腿坐着,形似簸箕,一种轻慢、不拘礼节的坐姿,比喻轻慢傲视对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解少时凶狠,常作奸犯科,却不顾性命替朋友报仇成年后他改变操行,以德报怨,不再睚眦必报。B.郭解的侄子依仗势力,强行灌他人酒并被人刺死,贼人逃跑。其母将尸体丢弃在路中,以此羞辱郭解。C.有人对郭解轻慢,郭解不但不生气,反而暗中嘱咐官吏免去其徭役,那人知道实情后,诚心悔过谢罪。D.郭解去洛阳调解一对仇家,出于对他的尊重,仇家准备和好,但郭解却希望他们听从洛阳豪杰的调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答案】10.D11.C12.A13.(1)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是恰当的,我的孩子理屈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2)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好,他有什么罪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之”是“严重”的宾语,指尊重他,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解客”是“请得”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太宗,是西汉皇帝刘恒的谥号”错误,“太宗”是庙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A.“成年后他改变操行,以德报怨,不再睚眦必报”错误,原文为“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意思是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和以前一样。可见,虽然操行有所改变,但是内心本性不变,睚眦必报如故。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来;“当”,恰当,应当;“直”,理屈无理;“去”,使……离开,放走;“罪”,归罪。(2)“见”,介词,被;“是”,这;“修”,修行,修养;“彼”,代词,他。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郭解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拿自己的生命给朋友报仇,藏匿逃犯、违法抢劫,没事就私自铸钱盗墓,类似的事情不可胜数。却遇到上天保佑,在危急中常常能摆脱出来,像是遇到了赦免。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和以前一样。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将儿子尸体丢弃在道路中,没有安葬,想要以此来使郭解受辱。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是恰当的,我的孩子理屈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负荆请罪。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节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张炎①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一从柯烂②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③声。颇笑山中散木④,翻怜爨下劳薪⑤。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 【注】①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词人。②柯烂:斧柄朽烂。用晋王质伐木入石室山典,喻时间久远。③枰棋盘。④散木: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⑤劳薪:旧时木轮车的车脚吃力最大,使用数年后,析以为烧柴。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以阳光被遮蔽、松林幽暗深邃象征阴暗的社会现实,有着压抑悲伤的情感色彩。B.作者使用“柯烂”典故,然后以“爱弦声、不爱枰声”评析,有着鲜明态度。C.词中一“笑”一“怜”写出了作者对“散木”“劳薪”的不同态度,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D.“孤”“高寒”二词表现了作者孤傲的性格、不染尘俗的坚守,抒发身世之感。15.这首词的下阕是怎样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正面描写。如写琴声直冲云霄,丁丁作响。②比喻。写琴声像凤凰划然鸣叫,清脆动听,这里是以声写声。③联想。琴声使诗人想到人在雪山行走的状况,以此表现音乐的特点。④侧面烘托。“一江风雨潮生”,是说作者思潮翻滚,写出了琴声对作者的影响。【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象征阴暗的社会现实”错误,“阳光被遮蔽、松林幽暗深邃”指的是“松风掩昼隐深清”。结合下句“流水自泠泠”可知,“松风掩昼隐深清”是自然背景,说“象征阴暗的社会现实”,是对文意随意拔高的理解。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下阕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文字,可以是正面描写,也也可以侧面烘托。下阕写“透云远响正丁丁”,写琴声透过云彩直冲远方,发出丁丁作响的声音,这里直接描写琴声,属于正面描写。“孤凤划然鸣”,把优美的琴声比喻成凤凰清脆动听地鸣叫之声,此处运用比喻手法,以声写声,形象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写琴声让诗人联想到人在雪山行走的情况,以此表现琴声的优美动听扣人心弦,此处运用联想的手法,由此及彼,让人从眼前的景象生发开去发散到另一点,富有画面感,引人深思。“一江风雨潮生”,是说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思绪翻涌,运用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写出了琴声对作者的影响,此处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出琴声的高妙。(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统治者自己挥霍浪费却不顾百姓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吾尝跂而望矣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⑤.天下云集响应⑥.赢粮而景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彘、检、涂、莩、跂、博、赢、景。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是一部有年代感的作品,__________,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代写作。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初写起,一直写到今天,时间___________长达50年。50年以来出现过的重要社会现象——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热、工人下岗、棚户区改造等重要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社会现象对各类人物产生的深刻影响都一一得到艺术呈现。正因为如此,《人世间》方能写出人物命运的_____,勾画出一幅__________的百姓群像图。作品紧紧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换言之跨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B.概言之长度悲欢离合光怪陆离C.概言之跨度悲欢离合错落有致D.换言之长度跌宕起伏光怪陆离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B.“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C.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奴隶。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品紧紧围绕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人间奇景。B.作品紧紧围绕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C.作品紧紧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人间奇景。D.作品紧紧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答案】17.A18.D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换言之”指换一句话说;“概言之”指概括起来说。根据语境,此处并不是概括含义,应选用“换言之”。②“跨度”指距离,有跨越之义;“长度”指两端之间的距离。语境强调从一个阶段跨越到另一个阶段,选用“跨度”更符合语境。③“悲欢离合”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文中语境强调人物命运的变化不定,应选用“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侧重指人生历程中的遭际和变故,用来描写命运不恰当。④“光怪陆离”有怪异、驳杂的意思,“错落有致”强调事物的布局虽然各有不同,但很有情趣,此处对象为“百姓群像图”,用“错落有致"更为贴切。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破折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语音的延长。B.表示话题的转换。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扣住……为中心”句式杂糅;二是“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搭配不当,因为“无以复加”常用作贬义成语。B.“围绕……为中心”错误,“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搭配不当;C.“扣住……为中心”句式杂糅;D.“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搭配不当。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食物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应该食用,但目前没有绝对的规定。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其实,在保质期内,①。比如奶粉打开包装久了会出现结块的现象,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潮发软等,这些食物结块、受潮等现象都是物理变化。食物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口感会差很多。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败、食物本身的酶催化水解等,②,例如酸味、馊味等,可能会产生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生物变化是指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分泌。如果食物发生了生物变化,最好尽快丢掉,不可再食用了,否则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保质期只是生产厂家给消费者的一个食用口感和安全性的最佳承诺时期,食物的保质期还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或食物在贮藏过程中被虫咬,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不可抗力的影响,③。不过,在食物超过保质期短时间内,如果食物未发生霉变、酸腐、异味等质量变化,仍可食用,但不建议食用。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食物会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②会使食物的气味发生变化③食物可能会提前变质21.①文段开篇提出“食物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的疑问,紧接着从理论上和实际情况两方面进行了回答。②突出(强调)主要内容,又引发读者思考③使表达富有变化(灵动;不呆板;不平铺直叙)。【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这些食物结块、受潮等现象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败……”“生物变化是指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分泌”可知,后文是对物理、化学、生物变化的解释,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此处主语是“食物”,故此处是说食物会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②这一句主要写“食物的化学过程”,根据后文“例如酸味、馊味等”可知,是要把食物的化学过程与“气味”联系起来,即化学过程“会使食物的气味发生变化”。③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即可能没过保质期就已经变质了,根据前文所说的贮藏条件的差异可知,是指遇到这些情况,就可能在保质期内变质,填写为“食物可能提前变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作者先提出问题“食物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提出这一疑问能引人注意,还启发读者思考这一问题,引出下文作者自己的回答。“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应该食用,但目前没有绝对的规定。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是自己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部分内容突出强调作者认为实际情况下是可以食用的看法,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新出一本《第二座山》的书,书中提出了“第二座山”的概念。他说,人生要爬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的,你希望实现自我,越来越成功,获得幸福;第二座山却是关于别人的,是关于“失去自我”的:你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个使命,宁可失去自我。材料中有关“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的论述,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第一座山”代表“自我”,勇敢攀登就是要不断超越自我、征服自我,这样才会实现自我、获得成功、得到幸福;“第二座山”代表“他人”,“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个使命,宁可失去自我”,代表一种人生选择,也彰显了“无我的境界”和人格的高度。看到“第二座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革命先烈,以及在建设祖国的征程中那些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英雄们,像抗美援朝的战士们,焦裕禄等党的好干部,新时代奋战在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一线的广大干部和医务工作者,消防指战员,抗洪救灾的战士们等等。如果说“第一座山”代表“自我、自由、幸福”,那么“第二座山”则代表“责任、牺牲、追求”。你选择攀登哪一座山都无可厚非,但是无疑,攀登第二座山的人境界会更高,更值得我们崇敬。不过,两者也并非对立关系,只是人生不同的阶段,或者不同的选择而已。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开头概述材料引出论点,比如可以写幸福的两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征服自我,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成功,也得到了幸福;第二重境界是为了别人或为了某种使命“失去自我”“成就大我”,这样的境界会更幸福;然后论述青年该如何攀登这两座山,从而由山脚到山顶,抵达人生幸福的顶峰。立意:1.征服“自我”之峰,收获成功之花。2.做勇敢登山者,将两座山峰踩在脚下。3.二山风景异,人生皆应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