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0297

大小:3.97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2-01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2.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4.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 5.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减轻徭役和刑罚B.恩泽贵族C.削弱诸侯王势力D.增加税收6.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民族矛盾尖锐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C.干扰南方社会秩序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7.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据此推断大运河的修建()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8.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9.《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均田制B.租调制C.两税法D.租庸调制10.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1.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12.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13.明朝永乐三年至宜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14.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1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16.下图是近代中国的若干历史记忆,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自强求富B.民主共和C.思想革命D.中国近代化17.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A.推翻君主政体 B.批判封建伦理C进行思想启蒙D.传播民主革命18.如表是1913年—19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B.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调整C.中国民族工业彻底摆脱了列强控制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19.自1918年起,新文化运动的诸多骨干投入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相关团体也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这些团体的成立A.适应了构建新意识形态的需要B.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变化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20.“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南昌起义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21.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22.某单位墙报报道,收发处一位六十余岁的同志,当组织决定免除他的生产任务时,他把已经发给他的津贴、被子、袜子和两双鞋都上交了,并在墙报上写道:“今年不比往常年,生产节约要当先……咱支援前线能打胜,蒋介石队伍得完蛋。”此事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23.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A.“一边倒”外交方针B.“求同存异”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真实亲诚”的理念24.下图反映了我国1952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实现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并简析其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26.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材料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印象中国历史》系列丛书,力图展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特色。以下是该丛书的部分书名《先秦卷:礼乐文明的兴替》《秦汉卷: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魏晋南北朝卷:在分分合合中前行》 《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宋朝卷:文治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就该丛书后续部分的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历史2023.12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答案】A【解析】【详解】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陶寺墓中已经出现了墓葬形制、陪葬品的差异,这说明龙山时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A项正确;仰韶时代出现宗族制度不等于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夏朝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仰韶时代已经具备了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2.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 【解析】【详解】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结合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3.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通过战争与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当时的华夏认同感加强,C正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4.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B项正确;孔子并未将“道”作为万物本原,排除A项;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并未提出天地本原等观点,排除C项;道和天人合一等主张与韩非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5.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减轻徭役和刑罚B.恩泽贵族C.削弱诸侯王势力D.增加税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27年中国。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实行推恩令,排除A项;B项不是根本目的,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增加税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民族矛盾尖锐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C.干扰南方社会秩序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7.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据此推断大运河的修建()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连接和沟通了南北,对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C项正确;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9.《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该材料描述的是A.均田制B.租调制C.两税法D.租庸调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这是对两税法的描述,C正确;题干涉及的是赋税制而非土地制度,排除A;租调制、租庸调制并非分两季征收,排除B、D。10.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可从题中材料关键句进行理解判断,如“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冗官)、“文人阶层膨胀”(重文)、“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分割军权),即可判断该朝代为宋朝。11.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基本原则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可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与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融合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朝永乐三年至宜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可知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印度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更没有推动明朝的政治革新,排除BC;郑和下西洋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没有关系,排除D。14.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锁国”。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B.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研究的拓展,对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更加强调政策效果,这种认识相比于传统观点而言,逐渐趋于客观理性,而非绝对,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历史研究的视角不同,结论可能就会不同,排除A项;研究结论是有数据支撑的,排除C项;材料观点并未体现出阶级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1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6.下图是近代中国的若干历史记忆,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自强求富B.民主共和C.思想革命D.中国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后出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青年杂志》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由此可见,三者共同主题为中国近代化,故选D;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目标之一,思想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此三项均不是共同主题,故排除ABC。17.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推翻君主政体B.批判封建伦理C进行思想启蒙D.传播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D。18.如表是1913年—19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B.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调整C.中国民族工业彻底摆脱了列强控制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由图示看出,1913年—1916年中国进口贸易呈下降趋势,出口贸易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口总额下降。而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良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A项正确;这一时期没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排除B项;中国民族工业彻底摆脱了列强控制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一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排除D项。故选A项。19.自1918年起,新文化运动的诸多骨干投入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相关团体也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这些团体的成立 A.适应了构建新意识形态的需要B.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变化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可知1918年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兴起,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当时共产党尚未成立,并未构建新意识形态,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不能体现其性质,排除B项;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增强了共产党的组织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20.“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南昌起义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答案】D【解析】【详解】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D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始于1915年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南昌起义爆发于1927年8月1日,故ABC不符合题意。21.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答案】B【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中的信息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其目的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故B正确;抗战时期,中共主张团结地主阶级进行抗战,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进行了合作,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日战争·减租减息22.某单位墙报报道,收发处一位六十余岁的同志,当组织决定免除他的生产任务时,他把已经发给他的津贴、被子、袜子和两双鞋都上交了,并在墙报上写道:“今年不比往常年,生产节约要当先……咱支援前线能打胜,蒋介石队伍得完蛋。”此事发生于()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支援前线能打胜,蒋介石队伍得完蛋”,可知当时战争的目的是击败国民党反动派,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C项正确;国民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北洋军阀,蒋介石不属于北洋军阀,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目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处于合作时期,排除B项;抗美援朝是反对美国等国入侵朝鲜,美国才是战争的主要对手,排除D项。故选C项。23.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A.“一边倒”外交方针B.“求同存异”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真实亲诚”的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为增进相互了解和支持,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统治的一众新兴国家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项正确;新中国以“一边倒”外交方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与“殖民主义的重灾区”等不符,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邻国问题时提出的,排除C项;“真实亲诚”的理念是本世纪初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24.下图反映了我国1952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政权的巩固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数据可以得出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故C项正确;AB项是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排除;D项并不涉及所有制,排除。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义: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或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可归纳出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或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归纳出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根据材料“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归纳出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点睛】26.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材料三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答案】26.措施:颁布《临时约法》。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27.缺陷: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新的特点: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28.意义: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措施: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指的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政治制度:据材料一“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缺陷:据材料二“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可得出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新的特点:据材料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可得出牵动的社会面很广(或群众基础广泛);据材料二“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可得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或彻底地不妥协)。【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意义: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从五四运动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等角度思考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印象中国历史》系列丛书,力图展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要特色。以下是该丛书的部分书名《先秦卷:礼乐文明的兴替》《秦汉卷: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魏晋南北朝卷:在分分合合中前行》《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宋朝卷:文治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就该丛书后续部分的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结论: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解析】 【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首先,根据材料“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知,要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如:可以将书名定为《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其次,结合宋朝的相关知识点,围绕提炼的书名,进行详细的论证,如: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宋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最后,对提炼的书名再次总结,说明提炼书名的准确性,如: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