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

ID:8544946

大小:3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4-01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_第1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_第2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_第3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_第4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金融危机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博弈  摘要:提倡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提倡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的货币主义都具有符合现实的理论基础,不可相互否定。通过本轮金融危机,我们看到完全放任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但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的干预措施也带有不少隐患。因此,需要多种理论政策的配合使用,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政府干预多一点,并在借鉴各种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的理论,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关键词:金融危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政府干预;自由市场中图分类号:F091.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3-0027-05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引发了不少对现实政策举措和经济理论的深层思考,其中,关于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 博弈又成为全球金融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以及二者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的关系入手,对这两大学派主张的救市政策进行具体的剖析和评价,并反思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间的博弈与金融危机对于引起2008年这场以华尔街为震源的金融海啸的原因,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由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过度引发的金融泡沫破灭,那么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是提倡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还是提倡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的货币主义引发了这场次贷危机呢?这两种理论的拥护者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并且互相推卸责任。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民主党执政时期的美国政府干预市场运行,让本来买不起房的穷人也纷纷“有其房”,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再次证明了“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凯恩斯主义学者则认为,美联储一直盲目相信市场的正确性,坚持通过大幅降息的方法增加市场流动性,格林斯潘主义的这种长期低利率政策造成了各种投机性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信贷消费泡沫等)的形成。要对这种互相指责的状态做出实事求是的解析,就必须分析支配美国政策20多年的经济思想基础。(一)凯恩斯主义与金融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成就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凯恩斯的著作《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奠定了这种思想传统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为了修补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政府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并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由这种思想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诞生出“正统凯恩斯主义”。它以“IS-LM”模型作为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表达方式,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统治着西方宏观经济学,并且对大萧条后的经济重建和工业化时期的政策有着巨大的良好影响,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把“二战”后1950~1973年间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的直接结果。但是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政策,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物价飞涨与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滞涨”状态,凯恩斯主义理论对此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更不用说提出有效的应对政策了。(二)货币主义与金融危机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创立了货币主义学派,企图用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取代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企图重新恢复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自由市场至上”的货币主义思潮受到追捧,对英、美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重新成为了宏观经济界的正统。人们开始赞扬自由资本主义,赞扬自由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到了20世纪末,无论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还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政府一直盲目地相信市场的正确性,坚持通过大幅降息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这种货币主义政策一直屡试不爽,直至本次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人们开始怀疑这一政策,美联储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推行多年的政策有欠妥的地方。我们已经看到,2008年的金融海啸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来得更为猛烈,但近80年理论的扩宽,知识的积累,已使得决策层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自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为了救市,纷纷采取了大量刺激经济的措施,以减小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虽然每次金融危机的起因不尽相同,但造成的后果基本一致,这就是人民拥有的财富骤减。很明显,要想挽救危机,我们就必须把人民拥有的财富再增加上去,或至少改善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里我们需要从利息理论中著名的费雪方程式①开始分析,财富是未来一连串的年金收入流量的现值,折现率就是利率。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政府要想增加人民财富,政策层面上主要有两方面可以做,亦或两方面一起做。第一方面是从“年金收入”出发,即以宏观经济政策扩大需求,刺激投资与消费,属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张;第二方面是从“折现率”出发,推出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以保障人民的财富不缩水,属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二、凯恩斯主义在本轮危机中救市政策的评析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亦或是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都是市场机制在自身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与人类社会价值判断相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正如大萧条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样,化解21世纪初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同样需要政府的介入。于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似乎已经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主流媒体更是以“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或“复兴”之类的语言来描述 和评论。  凯恩斯主义学派,又叫作“宏观派”,主张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来扩大支出,刺激需求和消费。凯恩斯主义认为,国民收入是由Y=C+I+G+NX决定的,同时这个公式也可以看作是总需求函数。当经济不景气时,内需和外需拉动不足,消费者和生产者支出不振,政府增加支出,即G增加,Y进而增加。与此同时,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a+bY,Y的增加会使C增加,C的增加再次引起Y的增加……循环反复,最终的效果是Y以数倍于G的初始增加量而增加,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的理论基础。危机爆发以来,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救市的典型,当属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过于依赖出口,内需拉动相对不足,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制约条件的不同,两国的救市政策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中国救市政策评析2008年11月9日,为了抵御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中国政府出台了总规模高达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西方的政治家和经济分析师甚至称之为“中国版的罗斯福新政”。 那么,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否能有效地化解此次金融危机呢?情况恐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乐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关键就在于消费函数,弗里德曼为了反驳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消费函数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永久收入”和“永久消费”的概念,并指出只有永久性收入与永久性消费之间才存在着函数关系。很显然,这里政府增加的支出(四万亿),只是暂时的增加,只能增加Y中暂时性收入那一部分,不能增加永久性收入的部分,而暂时性收入与实际消费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并不能刺激消费。所谓循环反复的链条,就被掐断了。而如果政府每年都增加政府支出,确实增加了Y中永久性收入的部分,但是这将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永久性地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必然不能承受,如果采取增加税收的途径来增加财政收入,那么一来一回,并不能使消费者的永久性收入增加,这是对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增加支出,还会挤占资源,拉高生产要素的成本,降低生产者的投资回报,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积极性,这是对投资支出的挤出效应。当然,增加政府支出G,一定会直接导致国民收入Y的增加,但是经济学界的人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关于GDP的数字游戏。中央政府的四万亿投 资基本投向了四个方向:一是民生工程,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教文卫事业投资;二是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民航、港口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四是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①,具体投资比例见图1。但是由于公共部门的低效率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缺失,浪费的支出也许能够增加GDP的数值,但却不能真正增加一国的实际财富。此外,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我们不得不说,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此轮通货膨胀,与当初的巨资救市计划有脱不了的干系,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涨”时期凯恩斯主义被货币主义取代的主要原因。(二)日本“紧急应对政策三部曲”方案的评析本轮金融海啸对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的经济影响甚至超过了震源所在国,如2008年10月至12月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12.7%,远低于美国的-6.2%和欧盟区的-5.7%。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议会批准了麻生政府的总规模高达75亿日元(约为5.25亿人民币)的“紧急应对政策三部曲”方案(见表1),其核心内容是增加政府应对危机的专项支出12万亿日元,约占当年GDP的24%;同时新增63万亿日元的专项贷款和担保额度。但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既没有为出口数量锐减的汽车生产行业提供特别扶持,也没有投资一般只有大型建筑企业才能中标的基础建设项目, 而是将绝大多数的财政专项支出投向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同时对金融领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由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的历次基建项目投资的经济刺激方案大多效率低下,并未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持续拉动作用,因此麻生政府在应对本轮危机时,提出了“不以增加短期需求为目标”的指导原则,力求以“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取代“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成长”的方式。与此同时,吸取了经济泡沫破灭后在处理银行问题上的教训,采取了金融措施,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抵抗力。因此,日本政府的应对政策具有关注民生、弱者优先和重视金融的基本特点。从实施效果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安定民生、避免中小企业大量倒闭以及防止金融业动荡方面,“紧急应对政策三部曲”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效果。然而,从就业方面看,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对日本雇佣体系的结构并不适用。对于第二阶段中的2万亿日元现金国民补贴,各界褒贬不一,主张者认为它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反对者则认为它含有政治色彩,政府的目的在于收买国民的选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刺激方式的效果十分有限,1999年,日本政府曾发放了7700亿日元的消费券,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00亿日元被用于消费,其余的都存入了银行。 三、货币主义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救市政策的评析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储蓄和投资决策,而政府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政策,就可以完成宏观调控。货币派主张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压低利率,放宽银根,从而稳定人们对财富的预期。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比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要温和,不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根据费雪方程式,我们发现,当收入因经济危机而减少时,如果利率不能随之下降,那么财富必然会因之缩水。在这方面,美联储从次贷危机爆发至今,一直以传统的货币政策来干预市场,而且力度愈来愈大。如图2所示,美联储从2007年9月开始进入降息周期,至2008年11月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幅度达486个基点,自2008年12月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就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的历史低位,2011年8月9日,美联储更是宣布,将把联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至少维持到2013年中期,这也标志着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同时,美联储对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存款准备金进行支付或上调准备金利息,间接达到实际降息的效果。  不过,这一决定很快就引起了许多凯恩斯主义学者的反对。 首先,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并不一定能改变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存在下限的,不可能降低至零以下,当利率已经很低时,再怎么增加货币供给,利率都不能再下降,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极端范围中,LM曲线趋于完全弹性,货币政策是失效的。自2008年12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的历史低位后,美国已步入“零利率”时代,因此,普通老百姓不会去购买市场证券,反而会选择持有大量的现金;此外,当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非常小时,IS曲线不富有弹性,即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差。因此,即使美联储降低利率,投资也不会增加许多,进而国民收入的增幅也不会很大。如今的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加之投资者的悲观预期,美联储想通过降低利率恢复消费者信心进而增加私人投资的政策效果还是个未知数。其次,美联储无法将货币流通速度固定,其降息政策必将大打折扣。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降低利率提高产业增长率的前提是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或者其减慢程度小于央行增加货币供给的程度。因此,美联储在短时间内降低利率,提高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未必能提高产量增长率。如果货币流通速度的降幅大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幅,产量很可能会减少。再次,虽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近乎0,但这仅仅是银行间的拆借利率,而实际影响消费和投资支出的则是借贷利率, 现在美国的贷款利率仍高企于6厘左右,信贷总额不上去,何以增加收入预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无法将贷款利率压下去,并不是因为已经低到无法再降低的利率水平,而是由于贷款利率的决定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资金供需所决定的纯利率;二是弥补违约风险的风险贴水。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人们的悲观预期和确实存在的众多实体经济破产倒闭的事实,使违约风险大大增加,从这个角度考虑,贷款利率没有降低的空间,反而有上升的可能性。当然,如果美联储强有力地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效的货币供应量还是能增加的,但是显然,这会使基础货币的供应量(M0)急剧增加,一旦货币政策真的起到了“信贷扩张”的效果--成功扭转了人们的悲观预期,重新激活银行的借贷活动,货币乘数大幅上升,发挥作用--数倍于M0的M2再次成为有效的货币供应量,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所以说,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美国目前的困境,有很大的可能会带来新的麻烦--通胀严重、债券大跌,而在利率大升的情况下美元难以遏制贬值的趋势。四、对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危机的传导速度越来越快,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我们似乎却越来越不能找到一种完美的理论来解释并化解它。 (一)对凯恩斯主义的思考我们分析和评价了中日两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案,虽然两国都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但并不是那么乐观。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学派只能在短期内取得政策效果,过渡性地或暂时性地增加人民的收入,短暂地增加就业机会,并不能从本质上扭转收入与财富的恶性预期,而且从长远看来,极有可能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造成财富的进一步缩水,所以,宏观派的政策并不是复苏经济的长久之计。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需要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凯恩斯主义,弄清凯恩斯理论的内涵,不能盲目的依赖,不能一遇到经济下滑就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由于“抗药性”的存在,需要的财政投入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当政府无力承担之时,经济将会陷入完全瘫痪。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曾经给经济危机带来希望,保持了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长时间的经济繁荣,然而最终也带来了通胀和失业同时上升的经济“滞涨”现象。(二)对货币主义的思考 提倡“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货币主义,重视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限制或取消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这必然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隐患和难题:不加监管的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低利率和信贷盲目扩张及全民负债超前消费带来的低储蓄、高消费隐患等等。货币主义曾使经济学回归到市场调节,也曾允诺给人民带来稳定与幸福,给经济带来效率和繁荣,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发展。但是事实证明,货币主义经济金融政策,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贫富分化、生产停滞,而且在虚拟经济领域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不仅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有杀伤力,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动荡不安。因此,通过本轮金融危机,我们看到完全放任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是行不通的。货币主义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政策失灵会影响到一系列金融举措的实施效果,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其观点,更全面地认识货币主义。其实,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货币主义,本来只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不过是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政府干预多一点的问题,这也或多或少与各国的国情有摆脱不了的干系。对这二者,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完全拿来。在当前的社会,我们需要多种理论政策的配合使用,并且在借鉴各种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新的理论,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 全球经济才不会一次又一次受到金融危机的摧残。参考文献:[1]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大而不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杨春学,谢志刚.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J].理论参考,2010(1):57-59.[3]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4]张五常.救金融之灾有三派之别[N].广州日报,2009-01-07.[5]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与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