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

ID:8546338

大小:15.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1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_第1页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_第2页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_第3页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_第4页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作者】黄少安【作者简介】黄少安 山东大学作者说:资源耗费分成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块,它们共同构成为提供一定效用而花费的成本。因为交易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易,因此,交易成本实质上是产权制度的成本。很显然,以交易成本高低体现出来的产权制度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是直接和密切相关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相等,交易成本只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变量之一。  一、产权制度的效率标准这里假定现实中的产权总是一系列被规则化了的产权,即产权关系总是以各种方式被制度化了的,因而所

2、谓产权的效率就是一系列产权制度的效率。以什么标准评价制度的效率呢?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标准。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方法论,考虑的是不同层次制度(当然也包括我们所说的产权制度)的效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即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权利关系,这与现代产权经济学对制度的理解基本一致,至少说没有矛盾。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水平、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因此,它认为从总体上或宏观上评价生产关系的效率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就越有效率,从单个人或微观的角度,又将

3、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了,分别有劳动生产率标准,利润率标准,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准。劳动生产率就是单位劳动时间内产出的数量,表面上它是评价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实质上它是评价微观制度的一个效率标准,因为劳动者是在特定生产组织、如企业或工厂中劳动的,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组织的效率。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的分析,就是以三个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企业组织形式与生产力的不同水平相适应,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利润率标准即是特指资本的投入与净产出的比率。而且,利润率这个具有一般意义的评价

4、标准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远不及特定含义的剩余价值率标准重要。剩余价值率特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为提高这一比率,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构建十分重要,要求以提高一切管理水平和建立相应的分配制度为条件,因此,剩余价值率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效率,只不过这种效率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只相对资本家而言的。“满足人们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公有制条件下所设定的生产目的,实际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它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但是却把生产力水平落实为对具体的社会成员各种需要满足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制度效率标准的合

5、理性,表现在:第一,具有层次性,有宏观标准,也有微观标准。第二,宏观的生产力标准,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因为生产力的确可以概括为特定制度下资源配置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又不加入任何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具有可计量和可比较性。第三,微观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和利润率标准都具有可操作性。因为,都有相应的计量指标。第四,其效率标准与其基本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一致的,不存在逻辑矛盾。但是,其标准又有局限性。表现在:第一,宏观的生产力标准,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制度运行的结果--生产力,生产力可以计量,不含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马克思等

6、也充分认识到、并详尽分析了制度本身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建立“制度成本”范畴,没有考虑到制度本身的运行成本。而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评价制度的效率时,只要看是否有效地推进生产力发展就行了,制度本身的成本可以作为“黑箱”。直到现在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影响较深的国度的理论界,都从这个意义高度强调生产力标准。强调生产力标准是没错的,但是容易使人忽视制度本身成本,包括制度变革的成本。其实,现实中,需要人们在达到一定生产力发展目标时,强化制度成本意识。在改革制度时,要有改革成本意识,作为制度经济学,是不

7、能将制度本身的成本作为“黑箱”处理的,它必须是研究的对象。第二,就微观层次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标准而言,虽然可以说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剩余价值率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都具有可计量性(成本和收益都可以计量),但是不能全面衡量出特定制度的效率,特别是剩余价值率,其评价范围更窄,从评价主体看,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具有一般意义。第三,满足人们的需要实质上与生产力标准一样没有考虑到制度成本,只是用体现生产力的各种形态的产品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要,再以这种满足程度高低作为衡量经济制度的效率。而“需要的满足程度”与“效用”是

8、一样的,包含有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如果不从成本角度进行效率评价,“效用”的评价对制度效率评价几乎没有意义。2.布坎南的评价标准。布坎南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坚持的是主观主义方法论,是一个契约论者,他反对科斯关于产权制度效率评价的交易费用标准(后面会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