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

ID:8626130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3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_第1页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_第2页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_第3页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北京版选修谈《史记》《汉书》教学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学习要点(一)课文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成

2、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朱自清的儿女又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务两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  朱自清是1941年10月8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州、叙永等地,11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完了《古典常谈》,有近8万字。到昆明后,料理完杂务,朱自清又着手修订全稿。1942年1月的28、29和30日他都在“校正”《古典常谈》,1月31日开始写

3、序,2月2日写毕。2月3日,朱自清步行一大段难行的马路,从他的住处走到杨振声的住处,把全部《古典常谈》稿(包括序和《古典常谈》正文)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名改为《经典常谈》,朱自清没有立即同意。但在归途中经过考虑,朱自清认可了杨振声所拟的书名。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

4、”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二)课文分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概述《史记》《汉书》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第二部分(2—8段):详细地介绍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从他的出身、写史的准备、为李陵求情、思想追求等几个方面写起,深入分析司马迁成就《史记》的必然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史记》的体

5、例、内容、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9—11段):介绍班固其人和《汉书》,对比《史记》,写《汉书》名称由来、体例、影响。  第四部分(12—13段):总结全文,两本书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采者精,却是一样的;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附: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①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突现人物性格。  ②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节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③重视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性格。  ④善于用

6、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②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③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④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⑤作者收录了大量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影响文气的连贯。二、能力训练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朱买臣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

7、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值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现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