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

ID:8779658

大小:657.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4-07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_第1页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_第2页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_第3页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_第4页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毕业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陵矿业集团黄陵煤矿井田开采设计第一章井田地质概况1.1井田位置及交通1.2地层及地质构造1.3煤层与煤质1.4开采技术条件1.4.1煤层顶底板条件1.4.2水文地质条件1.4.3煤矿瓦斯等级,煤层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性第二章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1矿井储量2.2矿井生产能力确定2.2.1矿井生产能力确定2.2.2矿井服务年限计算第三章井田开拓3.1井筒形式、数目及位置的确定3.1.1井筒形式的确定3.1.2井筒数目的确定3.1.3井筒位置的确定3.2开采水平的划分及位置3.2.1井田内划分及开采顺序3.2.2开

2、采水平的划分及水平标高确定3.2.3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3.3井底车场3.3.1井底车场形式选择及硐室布置3.3.2井底车场线路设计3.4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第四章采煤方法4.1采区概况4.2采煤方法确定4.3采(盘)区的划分4.4采取巷道布置4.5采煤工艺设计4.6工作面劳动组织第五章矿井通风与安全5.1矿井安全385.2确定矿井通风方式、划分矿井通风阶段5.3矿井需风量计算与确定及风量分配5.4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计算5.5矿井风等积孔计算5.6矿井安全5.6.1预防瓦斯措施5.6.2矿井火灾预防措施

3、5.6.3矿井防治水措施5.6.4矿井防尘措施38第一章井田地质概况1.1井田位置及交通黄陵矿业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的大型现代化核心企业,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素以“红色革命圣地、轩辕黄帝故里”闻名于世的延安市黄陵县境内。南距省会西安192公里,北距圣地延安170公里。省道黄(黄陵)畛(上畛子)公路穿越矿区,直达甘肃境内,向东28公里与201国道及包(包头)茂(茂名)高速公路衔接,西(西安)延(延安)铁路从矿区东部通过,矿区铁路专用线在秦家川车站与西延铁路接轨。1.2地层及地质构造黄陵煤田位于延安黄陵店头镇,在大地构造

4、上位于中朝地台燕山沉降带的东南侧。黄陵煤田在地质力学体系上处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新华夏系构造带和祁吕~贺兰山山字形的三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开平煤田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影响,以一系列NNE向的褶曲及逆断层组成,北部受纬向构造的影响逐渐向南弯转成走向近东西向。煤系地层由石炭系中统唐山组,上统开平组、赵各庄组及下二叠系大苗庄组、唐家庄组等组成。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基底地层为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分布于煤田周边地带,与煤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见井田地质特征表1-1。煤田向南倾伏,其南部界限可能跨过宝坻~奔城大断层伸入另一个二

5、级构造单元--华北断陷。经钻口和电测曲线对比推断,本区主要断层共有2条,分别为F1和F2。区内尚未发现有大面积岩浆活动,所见分布于煤田西侧和南侧,区内未发现区域变质或侵入变质现象。381.3煤层与煤质煤层走向主体为东西走向,整体近似于长方形,煤层赋存比较稳定,全区发育,平均倾角为14°左右,可采煤层间距见表1-2。煤层间距见表煤层平均厚度(m)煤层间距(m)941512-23煤层赋存状态十煤组共分9、12-2分层。全区发育。见煤层柱状图。综合柱状图本区煤层中夹石在井田中部最薄,往南北两翼逐渐变厚,沿倾向方向变化小,沿走向方向向

6、南北变化稍大,本组地层一般厚度72.60m,以粉砂岩为主,粘土岩含量减少,各种岩石所占的百分比为:粘土岩10.1%,粉砂岩类占52.6%,砂岩类占31.4%,石灰岩占2.9%。岩相组合上为浅海相薄层泥质碳酸盐岩和泻湖海湾相粉砂岩及砂岩沉积物的交替沉积。容重最小最大平均t/m31.191.461.30本组内赋存三层石灰岩,由下而上命名为K4、K5、K6,其中K5石灰岩为深灰色泥质生物碎屑岩,时而接近钙质粘土岩。特点是含灰白色的动物介壳,富集成层,与深灰色泥质灰岩交替成细带状,形成明显的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极易区别于其它石灰岩

7、。厚度薄但比较稳定。本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含煤沉积,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序列。38井田内各煤层的伪顶多为薄层泥岩,直接顶一般为粘土岩或粉砂岩,底板多为粉砂岩次之。区内虽然岩性变化大,但有一定规律,即由东往西,由下向上岩性逐渐由细变粗,北部和中部较稳定,各类砂岩层理不甚发育,破碎易风化,具有较强的膨胀性,遇水后即软化,断裂带附近层间滑动发育,其内的巷道围岩不稳定,易冒落变形,位于煤层间的巷道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和破坏。1.4开采技术条件1.4.1煤层顶底板条件设计煤层为3煤层,顶板为灰~灰白色厚层中砂岩夹粉细砂岩,顶板为灰~深

8、灰色细、中砂岩或粉砂岩。上组煤层特征表煤层厚度(m)煤层特征顶板底板稳定性容重t/m^3最小最大平均202.201.01复杂结构煤层中砂岩泥岩粘土岩砂岩泥土岩粘土岩不1.3533.7010.288.65厚煤层粉砂岩中砂岩粘土岩炭质岩炭质泥土岩稳定1.354局部可采煤层粉砂岩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