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学和王文学的“梅河模式”

王文学和王文学的“梅河模式”

ID:8830568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8

王文学和王文学的“梅河模式”_第1页
王文学和王文学的“梅河模式”_第2页
资源描述:

《王文学和王文学的“梅河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王文学和王文学的“梅河模式”2009年对于退伍军人、通化预备役通信团预任干部王文学来说,可谓收获颇丰:2月,王文学本人被吉林省通化市政府、通化军分区树为模范退伍预备役军人。5月,所创“兵合牌”大米在山东寿光召开的全国第十届蔬菜博览会上荣获“优秀产品奖”。6月,吉林省召开科普工作现场会,王文学创建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服务“三农”经验被称为“梅河模式”推广。1980年,王文学从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退伍还乡,适逢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王文学干起了运输、办蜡厂、干木材和山野菜加工,十来年光景就跨入“百万富翁”行列。虽然挣钱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儿,但

2、王文学还是觉得没啥成就感。党的十六大之后,“三农”好政策一下子激活了王文学的心思。2002年,王文学听说山东寿光建立的蔬菜协会成了农民致富的靠山,于是自费去考察学习。一年多时间,王文学又先后到山东德州、四川绵阳、河南南阳、云南昆明等地,学习研究当地农业技术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创办经验。2004年春节,王文学回乡过年,23名村民闻讯后来到王文学家里,让王文学帮助到省农科院选购种子、化肥。乡亲们用期盼的目光望着王文学说:“文学啊,听说你在外面学到了农业新技术,赶紧回来吧,咱家乡正需要你这样的人啊!”当王文学把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大家增收致

3、富的想法说出后,立即得到了乡亲们的赞同,这坚定了王文学在家乡创业的信心。王文学创建“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的计划得到了人武部、市科协、农委、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2004年6月17日,经市科协审批、民政局登记,“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正式挂牌成立,24名退伍军人和党员首批入会,王文学被推选为会长,设立了机构,制订了章程,确定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科技培训,通过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等形式,为会员和农民提供无偿服务。从此,“梅河口市农业经济技术协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然而,协会的发展并不像王文学预料得那样顺利。协会成立不久,王文学率工

4、作人员带着精心挑选的新技术、优质化肥、种子、农药和会员登记表下乡宣传。没想到,每到一处,围观看热闹咨询的群众很多,报名的却寥寥无几,王文学们在乡下走了20多天,几万份宣传资料发完了,入会的还不到100人。没过多久,王文学耐心劝说入会的本村3户会员,因为引种的玉米长势不如别人家,要王文学包赔损失,并退出了协会。王文学带领技术人员下田察看,经过拔苗对比鉴别,很快找到症结,原来是没按要求施肥偷工减料造成的。王文学让技术人员指导重新追肥,使庄稼长势很快赶了上来。尽管这样,对初创的协会还是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接二连三的波折使王文学陷入了深思,农民之所

5、以不敢轻易加入协会,主要是没看到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效益。要想得到王文学们的信任,光靠协会单打独斗不行,必须依靠组织搭建一个让农民信得过的平台。王文学找到市委组织部主管农村党建工作的副部长梁清祥,汇报了协会发展情况,希望通过党组织带动农民加入协会,并提出了把分会设在村党支部的构想,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联农户的形式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当时,市委组织部正在落实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王文学的想法正合组织部门的意图,王文学们感到,“支部加协会”这种新型经济组织模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党建新要求,是促进农村党建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20

6、04年11月20日,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协会在黑山头镇建设村举行第一个“支部加协会”成立大会。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文书分别担任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会上,农业专家进行的科普讲座、现场答疑、新技术传授令农民眼界大开,当场就有72名农民填表入会,“支部加协会”的组织模式从此推开。农业经济技术协会的成功运转,使新技术推广在梅河口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如何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王文学开始了新的思考,王文学把目光投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2007年7月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让王文学格

7、外兴奋,创办农业合作社的愿望终于能够实现了。几天后,王文学就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成立了有36人入股的“梅河口市农技协绿优米生产技术专业合作社”。2007年,王文学与北京、长春、大连、台湾等地厂家联系,帮助农户签订了2000多亩的绿优水稻订单,以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出12%的价格出售。到秋天,由厂家组织运送,农民坐在家里就可以卖粮数钱。现在,合作社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绿优水稻示范田8400亩,签订玉米订单3.5万亩、绿优水稻1.5万亩,发展社员1820多户,人均收入464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20%。2008年,“梅河口市农技协绿优米生产技

8、术专业合作社”被中国农技协批准为科普示范基地和中国农技协绿优水稻生产基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