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

ID:8833145

大小:4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9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1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2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3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4页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沛县部分村名的由来沛县文史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沛县一些村名的由来赵涛在沛县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分布着一千五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如果考究一下这些村庄的名称,倒也别有一番情趣。沛县的村庄多以什么庄、什么楼、什么集和什么庙为名。粗略的统计,单是叫什么庄的就有六百六十多个,占村庄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但不少村名却颇有来历,耐人寻味。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有的村名与沛县古代地理有关联庙道口(安国乡)、金沟(湖屯乡)、沽头(胡寨乡)这些村庄都位于泗水沿岸。泅水发源于山东泅水县,经鱼台流入沛境,绕沛城,经徐州、靖江,注入淮河。元朝以后,洒水又成为大运河的河道,因而它为古代沛县带来了水利和交通之便。铡水在沛县境内的渡口

2、不少,主要是:庙道口:在明沛城北三十里处,滨临泅水,元时起设有运河水闸,过去在沛县民间曾流传着一歌谣:“丰县的烟,沛县的酒,光棍(流氓、头面人物)出在庙道口。’庙道口所以能与丰、沛县齐名,就是因为它当时是水路交通上的大渡口。明朝武宗皇帝在正德十四年(1504年)沿运河南下巡视,曾住过此处,并在宋氏楼设宴款待群臣。庙道口的名称与庙有关,据民国九年《沛县志》记载,庙道口的庙宇有武庙、火帝庙、玉皇庙、玄帝庙、四面佛寺、三元宫和地妃行宫等,众多的庙宇也说明当时庙道口的规模是颇为壮观的。但后来随着地理变迁,旧观已不复存在了。金沟:在明沛城东南六里。民国九年《沛县志》上说:附近水中多沙,有的像金末

3、,因此称为金沟。金沟也是泅水上一个重要渡口。泗水的济宁段地势北高南低,河水常受浅阻,大船通行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沿途设闸控制水流。元大德十年(1306年)即在金沟建闸,以后在元、明时期多次对金沟闸进行改建,使金沟成为一个重要波口。沽头:在明沛城东南二十里泅水东岸。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在此设闸,闸分大、中、小三个,每闸相距五里,大闸(湖西农场)在北,中闸(胡寨乡)靠近沽头,小闸(今属山东)在南。明、清两朝对沽头闸不断扩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沽头又建筑了城墙,城内设有‘工部分司署’,专管沛县一带河道和闸座事务。城内还建有仰圣书院和沽头精舍(学舍),这些都是当时沛县较

4、高的学府。该城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毁于水灾,工部分司署于次年迁到夏镇。现在沽头、大闸、小闸等村,都是在原处建起的村庄。头堡、二堡(沛城镇),三堡、四堡(郝寨乡),五堡(朱寨乡),六堡(安国乡),七堡、八堡(八堡果园),闵堤口、吴堤口、扬卜口(鸳楼乡):以上村庄都是沿着沛县古堤一一太行堤建成的村庄,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在河南黄陵岗大决口,黄水分数道东流,浸吞了无数田园和村舍,安徽和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受害很深,运河航运也遭到破坏。明政府派官员多方治理,于弘治八年(1495年)修筑了一条西起河南昨城(今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明、曹县,东至丰、沛县的长堤

5、,全长三百六十多里。因其耸峙起伏如山,故名太行堤(又名泰黄堤)。以后对该堤不断进行修复,如明隆庆六年(1572年)修丰、沛泰黄提,并在险要地段,实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官划地而守,措施。《明史.河渠志》太行堤的沛县一段是从明沛城西关向西北,经今沛城镇西北部、郝寨乡西南部、朱寨乡北部、安国乡南部、八堡果园,至鸳楼乡中部入丰县境。堤的东段是险要地带,所以实行三里一铺(堡)的护守制度。从一(头)铺一直设置到八铺,传说还有九、十铺。在设铺的地方,逐渐居住了人家,形成了村庄。村名也就以铺为名的称呼下来,就是今天的头堡……八堡。堤的西段在堤上的一些重要过往路口,逐渐形成了村庄,便以姓氏叫做张堤口

6、、吴堤口和杨卜口等。年代久远,土堤已不存在,而村庄却保留了下来。魏堤口(栖山乡),田堤口(河口乡),崔堤口、闵堤口、孔堤口、刘堤口(孟庄乡),魏堤口(崔寨乡):这些村庄的名称,与另一条古堤有关,就是拦黄堤。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了防止黄河从南而来内灌微山湖,以减少滨湖各县受水灾之害,在微山湖南修一条拦黄堤。该堤西起丰县的华山,东到沛境微山湖边。在沛境内西起今栖山,经河口、孟庄、崔寨等乡的北部,至魏庙乡中部,在斗虎店南到微山湖边。时经二百多年,拦黄堤已无迹可寻,但在此堤一些交通路口处形成的居民点,大多以主要姓氏命名,称为魏堤口、田堤口等村庄仍保存在现在。栖山(栖山乡):沛县地势从

7、西南向东及东北倾斜。西南最高处,就是沛县现今境内唯一的一座山一一栖山。该山系寒武纪石灰岩组成。在明朝时山势还较高,光绪《沛县志》描写为“园耸前参.,后因黄水淤没和历年开山取石,现已低于地平面。‘此山本名戚山,俗称七山,今改名为栖山”(民国九年《沛县志》)。在民间还流传着三易其名说法:该山原有七个山头,名叫‘七峰山”,清初被黄水淤没了六个,只剩下一个山头,山上住满了居民,当时的县官与山上的人有亲戚,就将山名改为戚山,俊后,县官告老离职,没回原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