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

ID:8848835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9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_第1页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_第2页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_第3页
资源描述:

《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童年需要烂漫教育需要内蕴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6日14:10  金羊网-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官方微博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谢荣斌  当语文教育改革步履沉重的时候,我们的眼光关注到“童诗”。由一群热爱教育、热爱诗歌的教师组成“诗歌教育沙龙”,到由《现代中小学生》报社、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会主办的六届“诗润南国”童诗创作大赛,再到《诗润南国童诗读本》(6辑)的出版,童诗教育为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诗意清流,为广州市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歌唱童年的诗意平台。随着《诗润南国童诗读本

2、》的出版,回首教育实践的脚步,我们细细品读童诗教育的意义。  为语文教学注入诗意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桂冠,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引导学生阅读、创作童诗,学生在诗中更加强烈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享受语言艺术的盛宴。欣赏诗歌的过程,就是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发展审美能力,培养良好语感,感受生活情趣的过程。特别是在童诗创作过程,学生充分调动直觉,激发思维,激活语言积累,追求心灵与语言的遇合,体验了创作的乐趣。正是诗意的渗透,促使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巧妙统一,实现审美性与创造性的真实在场,凸显并发展了新课程理

3、念。追求情智和谐化、过程动态化、审美个性化、情感愉悦化、思维多元化、知识智慧化的过程,师生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  点染润泽儿童的诗性  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纯真的情感,不羁的行为,是天生的诗人。在儿童那里,一颗星星一个故事,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一个小沙坑一片战场,可以尽情挥洒“军事才华”;一个布娃娃一位知己,牵动心中的喜怒哀愁;一片小树叶一件宝贝,装着独自珍藏的秘密;一只小纸船一艘风帆,满载希望驶向远方……这样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称为“儿童是缪斯性存在”。儿童的生命表现,诗心灿烂,诗性盎然。诗性对应着人性中的

4、真善美。  童诗教育延续儿童纯真的梦。儿童固有的纯真之情在童诗阅读创作中再一次被激活、被放大,纯真的梦在儿童诗歌中得以延续。童诗教育引导儿童向善的心,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  童诗教育培育儿童审美的情。儿童诗歌所具有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想象美、质朴美、稚拙美、情感美、情趣美、哲理美等等,使儿童读诗、作诗的过程成为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开掘儿童独特的悟。学生在诗中与许许多多高尚的灵魂相遇,并且尝试发掘自己的独特感悟,然后用诗歌的形

5、式表达出来,这是开掘儿童悟性的最好途径之一。  发展儿童高远的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当代优秀诗篇,儿童在诵咏之间,就像被抛进了“高远的志向与理想的大海”,与诗人的心志相通,理想相激,情怀相荡,担当相勉……日积月累,熏陶感染,其高远的志向得以发展。  闻一多说,诗意的境界“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儿童的纯真、向善、审美、悟性和志向在童诗教育中得到了呵护、培育、发展和升华,这是童诗教育点染润泽儿童的诗性的突出表现和价值所在。  传承中国诗性文化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

6、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就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总括起来说就是: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是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刘士林语)我们也看到,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在当代的大众文化中正在走向遗忘。这样,原本“诗性智慧在逻辑上可以解除两种异化,即由于知识机能过于发达而导致的理性异化以及由于伦理技能过于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伦理异化”(刘士林语)也就无从谈起。拥有“诗性文化”的传统,又处于这样特殊的发展阶段,“童诗教育”的独特意义也得以彰显出来

7、。  诗性语言的形象性能够为儿童带来审美的愉悦,诗性语言的有机性使儿童感到周围的一切如此活跃,如此生机勃勃,诗性语言的暗示性,使儿童对事物的解读产生了无穷的趣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诗性语言的特征。诗性语言的这些特点,相对于科学语言的抽象、干燥、机械,显得多么温润、丰盈、生动。  与科学理性将主客分离的思维特点不同,中国文化更加注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并不仅仅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有限见无限。凭借具有穿透力的直觉同样可以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只是这种认识的表现方式更

8、加美、更加跃动着人性的温暖而已。从“神凝于物”到“物我一如”再到“以物观物,性公而明”,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这种借助直觉把握世界万物本质的思维特点,体会“心物合一”的微妙,才能逐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神髓所在,进而传承中国诗性文化。  中国人历来重视与对象世界建立亲和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