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

ID:8850095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9

上传者:U-5734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_第1页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_第2页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_第3页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_第4页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论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海子诗歌的意象世界来探索其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的形成,依据海子的诗论来分析其建立在赤子情怀上的诗歌内涵,并探讨海子诗歌对于当下人们生存和精神境况的意义。海子所生活的土地和他所受教育的文化影响形成了海子善良、质朴、自强而又执著、敏感、多思的精神气质和赤子情怀;他所受哲学的影响和对自身、人类、宇宙的思考,对诗歌使命的追问,对终极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熔铸成海子远大的诗歌理想。海子诗歌内涵所折射出来的诗歌为后工业文明社会里不断被物质化、欲望化的粗糙灵魂注入了细腻的精神反思。关键词:海子;诗歌;意象世界 OnTheArtisticConceptionsOfhaizi′sPoemsHua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JiangchengSupervisorProfessorPanNianyingAbstract:ThearticletriestomakeouthowhischaracterandpoemidealdevelopedbyanalylizingtheartisticconceptionsofHaizi′spoems.Focusingonthepoem′sconnotationbasedontheutterinnocence,thearticlediscusseshowHaizi′spoemsaffectonthecontemporarypeople′sinnerworld.Hishometownandhiseducationbackgrounddevelopedhischaracter-kind,plain,persistant,sentimentalandfullofthoughts;studyingandtheUniverse,researchingpoem′mission,probingintoultimatevalue,majoringinphilosophy.AllthesemadeHaizigetaloftyidealofpoetry.TheconnotationofHaizi′spoemsgiveanintrospectionforthematerializedandlustfulsoulinthepostindustrycivilizedsociety.KeyWords:Haizi;poetry;artisticconceptions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和奇迹般的创造力,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海子的主要作品有近200首抒情短诗和长诗《太阳七部书》。海子出生于江淮农村,但是十五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农民儿子和贫困的出身在他走入北京这样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大城市后,使他不得不面对无奈的现实,这期间他接受人类文明精华的哺育和对生命所产生哲学思考,又使他有着博大而高远的精神追求。海子诗歌的独特意象及诚挚情感,源于他所接受的淳朴的父母之爱和农村乡土环境的教育以及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善良,质朴,淳厚的精神气质和热爱生命和土地的情怀以及由此造就的秉性;而他的诗歌所呈现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则是在考入北京大学之后,感受了北大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渊源学养,兼容并包和刻苦上进的文化精神后自主接受人类文明成果并且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所产生的理性追求。“诗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文明的孩子,精神的天使,他是以自身伟岸的人格,圣洁的灵魂来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人类精神的走向⑴。”在《诗·语言·思》中,海德格尔曾经称我们这个时代为诸神逝去的暗夜,在此暗夜中,我们惟有倾听诗人的歌唱,才能追寻到诸神的痕迹。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每一种意象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它们承载了海子的情感和诗歌理想。海子相信诗歌是具有自己的生命的,这是他试图创造出“原诗”的理由之一。正基于此,海子提出来“实体”这一诗学概念。“实体是什么?是分裂出去的主体。所谓‘自在之物’,说到底这乃是一个关于‘自在主体’的设想”⑵,也就是说,是另一个“他者”的想像性主体。海子本人对于这一点便有过清醒的认识:“实体就是主体”,是主体沉默的核心,“诗人的任务仅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把这黑乎乎的实体照亮”⑶。因为诗歌里有“实体”的存在,所以海子的诗歌总有那些充满奇特想象力和让人难以解读的诗句,它们仿佛是诗人刚从睡梦中醒来而带来的梦里的呓语。海德格尔将“艺术”归于“存在”的范畴,提出“只有从存在问题出发,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沉思才得到了完全的和决定性的规定”⑷,他进一步指出,“诗意形象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即在熟悉者的面貌中的疏导的东西的可视的内涵”⑸。“ 综观海子的诗歌,其意象构成系统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太阳为代表,一类是以大地为代表。前者基本上包括天空、月亮、马、鸟(鹰、鹏、大鸟、天鹅)等,其基本动词意象为飞翔、歌唱、鼓声、钟鸣,由此呈现出的隐喻性内涵是飞升。后者基本上包括土地、黄土地、麦地(麦子)、村庄、原野、杯子等,其基本动词意象为睡、沉、埋,由此呈现出的隐喻性内涵是沉降(死亡)。同时,在两种意象之间还有一些过度性意象,血与火、山冈、远方、风等”⑹。太阳和大地属于一阴一阳,“太阳和大地维持着平衡”、“在歌唱中,我们感到月亮照耀下的麦地安详而宁静”⑺。比如在《麦地》里:“吃麦子长大的/在月光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和你们俩一样/我要歌颂月亮”。而“土地”这一意象,以及相关的意象,在《九月》、《历史》、《春天》、《草原上》、《北方的树林》、《土地·忧郁·死亡》,无不透出一种如来自土地内部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麦子”意象,《熟了麦子》、《麦子与诗人》等,正如诗人苇岸所说: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他是民间的儿子,具有和谐的自然启示的诗人。海子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这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来自农村,对大地、村庄、土地上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中他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海子像一个语言的猎人,捕捉“鹿”、“豹子”、“狮子”,还有“春天”、“秋天”、“冬日”等。海子的诗歌中热烈讴歌那些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英雄,如普罗米修斯的意象:“我的宿命就是反抗的宿命/血泊中,那穗火珍藏手底,交给人类/……/几朵鹰鹫似铁/钻过我的心脏/钻过这柔软含血的星辰”。还有他对凡高和向日葵的歌颂,“向日葵是平民之花……自17世纪以来,西欧世界和美术界就一直对向日葵寄托了一种神圣的感情。向日葵的含义中有对崇高者的爱。”⑻海子在1986年以前的诗歌中大量歌咏水,歌咏诞生,特别是在1984年-1985年的长诗全部以水为主题。在《但是,水,水……》第三幕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从荒野回来,我只想做一件事:水,水……,第三日之水/水……/人们说:莲花开了。”“野花如何漂走情人/雨水和史送她回来。/我也从荒野回来,没有带来种子/没有到来阳光/我在夜里想了又想/期待女人生下儿子/诞生了就永远不会消失,我从荒野回来,血比骨头更长久。”这些诗句表明的是海子最初对大地的理解,正如他在诗论中写道:“大地如水,是一种包含全身充满大的喜悦和大的感慨,她像女人的身体,像水一样不可思议,因为它能包含,能生产。”水是生命之源,从最初的进化和显示生活中,水都是一个必备因素!老庄有“上善若水”之说,而水的性格是时而温和隽永,时而又澎湃不已,这些都从骨子里奠定了海子的诗歌性格!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他的诗透出一种神秘的特色,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美,在《亚洲铜》一诗中: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一词有很多理解,亚洲是东方的象征,铜的意象则可能有多重含义,他的颜色和质地隐射中国北方坚硬强悍的黄土地。其次,作为矿藏深埋于地下,暗示人根自土地的本质,也可以理解成文化的象征。“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从铜的形象上看,铜的古 朴、敦厚之感正是文化沉淀的内在特征。在这里,亚洲铜是土地,是一块矿苗久远的深厚的土地,这一土地不仅指自然的厚,同时也含有历史的时间久远之意。而不同的理解就是在作者未说明的前提下,由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解读!又如《历史》中:“到家了/我缓缓摘下帽子/靠着我爱的人/合上眼睛/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青铜浸透了泪水”。在他的诗中,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的诗歌意象还有几个典型,在《黎明一首小诗》:黎明我挣脱一只陶罐或大地的边缘我的双手向着河流飞翔我挣脱一只刻划麦蕙的陶罐,太阳我看见自己的面容,火焰在黎明的风中飘忽不定我看见自己的面容火焰像一片升上天空的大海像静静的天马向着河流飞翔还有《历史》开头的一节: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火种最初忧伤的离别在这里,“陶罐”是有历史束缚力的,并且,“海子的‘民间’是精神家园的隐喻,而这个精神家园要用东方象征宝库来构建”⑼。而“陶罐”这一意象的运用正好体现了这一点,“用着理性之光,他(海子)发现了这‘民间主题’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草原,南抵印第次大陆,是一个从民族从东方,从而走向人类的过程”⑽。这一系列意象均是个人而非公共性的意象,它们是创作主体思维流程的显现,也是作家想象力的凝聚,同时具有直觉思维和生命体验的特征。所以,海子是一边构建着民族的精神家园,一边构建自己的诗歌艺术殿堂。 玛拉美认为,美不在世上,只有梦幻才能达到不属于人世的美。因为梦还似太空,是未被世人玷污的地方。又好比黑夜,是白天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而海子为了诗歌,无数次地进入了黑夜,追逐着黑夜,黑夜是梦的背景。在现代诗歌里,“诗歌不是谁失败谁赢,真正的诗人为了赢而一败到底”⑾,而介入诗歌天地的人(诗人)像是发誓要失败的人,海子一直被精神和肉体撕扯着,海子要写“融和中国行动成一种民族和人类的大诗。”他与诗歌零距离接触,可以说是一直生活在诗歌的国度!“一个鸟笼在寻找一只鸟”(《卡夫卡悖论集》)吗?那一张网也在寻找一只鱼!孤独是一张网,专网孤独的鱼,他那硕大无比的愿望注定钻不出这那天网的,“我的孤独犹如天堂的马匹”(《七月不远》)、“女人,我的知心朋友”(《黄金草原》)、马骷髅里的生存状态,“孤独不可言说”(《在昌平的孤独》),“我有夜难眠,有花难戴(《醉卧故乡》)”。孤独既有生活的,“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这是绝望的海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海子”(《四姐妹》);更是心灵的,单枪匹马,携带生命冲击诗歌的顶峰。他是一个国王,住在孤独的宫殿里。脆弱和死亡就是他不停颂唱的主题,十九世纪象征主义的血液在他的血管里自由地流畅。1989年3月26日下午山海关至龙家营的一段慢行铁轨旁,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在那里上下徘徊、逗留了好长时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个年轻人从墙壁上撕下一块纸片,用铅笔使劲地写下了:“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有人说,海子是农业文明的殉葬者,而“技术文明的象征物——火车,碾过他的身体,他从技术文明与农业文明交叉的迷雾中返回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海子便因此而成为一种象征,介于农业文明与技术文明之间,有点像清末民初时的大学者王国维先生,他也是一位殉葬旧文化的怀抱着赤子之心的学者。法国作家马尔罗在小说《人的命运》里借吉佐尔之口说:“造人九月,杀人一日……造人岂只九个月,而是需要六十年。六十年的牺牲、意志与其他种种!而当此人一旦造就,当他身上再没有童真、青春,当他真正成人,则唯堪一死。”卡夫卡说:“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语言的欲望”和重大的压力逼死了诗人,他说过“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你没有时间来使一个春天完善/却在匆忙中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一种圣洁的歌唱足以摧毁歌唱者自身”,西川在《为海子而作》的开始这样写道。而透过他的诗,有从艺术走向宗教的倾向。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天堂下降,地狱上升,对土地的顶礼膜拜到了痴狂的程度!“土地,这让海子又爱又惧的地方,它有多么沉重,最初它戳伤海子的心脏,躁动他的的血,最后碾碎了他的头颅,掩埋了他的白骨。土地,这一切是开始和一切的终结。这永恒的令人不甘的轮回”。⑿他在《麦地与诗人》里这样写道:“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大地是我死后爱上的女人/大地啊/美丽的是你/丑陋的是我/诗人叶赛宁/在大地中/死而复生” ,他喜欢的凡高、荷尔德林哪个不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经历没有收获的日子/那是幸福━━收获即苦难”(《不幸━━给荷尔德林》),精神的完美如果不能实化为身体的完美,那么,它所表征的就是人作为整体的欠缺,所引发的便是个体对自身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萨特思想小品》中近似的阐述:“我的丑陋确实是我应该归之于命运的东西,或者我可以称之为命运的的残忍。”从而引发作者深刻的精神反思,而反思及痛苦!  “中国现代诗歌在诞生之初承载着沉重的意识形态使命。”⒀正如20世纪初法国后期发起纯诗运动的、象征派代表人物瓦来利所言:“是一个达不到的类型,是诗人的愿望、努力和力量的一个理想的世界”⒁而有的诗评论家说海子在试图建立一个跨越欧亚非的诗歌帝国,建立一个以全世界为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诗歌天地,而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在他模仿《俄底浦斯》的《太阳轼》中,他选用乱伦来展现扭曲的人物关系和黑暗的社会关系,生命不堪伦理之负,趋于灭亡而凄苦的流亡,用必死之心对乱伦的冲杀,从某种方面讲,反映了作者痛苦绝望的心态。“眼高手底,这是在任何行业的人们都会经常出现的事情,不足为奇,而诗人们往往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用自己的诗学来阐释、更多地是抬高诗作的意义。”⒂而务实的海子,纯真的海子体味到了其中的痛苦。海子所熟悉的尼采认为死亡是人生应该学习的最美的庆典。死得其时,则生命意义完全发挥,命运被战胜,并且带给生者激励与应许。海子自愿赴死,因为海子认识到他的时机已经成熟,死亡一事正符合他的人生和诗歌所追求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子之死正是他和他的诗歌最美的庆典。二十世纪初,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许多以前不曾有的新新事物和异化现象,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是密切不可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当面对一个硕大无比的复杂社会时,个体存在的无用感和无奈感,人不再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象一粒尘土一样被世界卷来卷去般无奈和无足轻重。而这一社会信息易被最敏感的诗人捕捉到,“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眼泪”,“仍然缺少一具多么坚强的骷髅牢牢锁住我/多么牢固”(《马、火、灰、鼎》),“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惫”(《祖国》),只有远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归还的意义、代价和辛酸。他的手以不能提起他自己的世界了,憔悴而无力,他的心比钢轨还冰冷。评论家李更说过“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文人最终所能选择的就是自绝于世界”之类的话,不可避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海子是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生活在遥远的事物之中,而且也生活在诗歌之中,也就是说,他将生命诗化了。生命即诗,诗即生命。这一独特的现象在当今文坛是不多见的。正由于此,海子的诗歌才言说了人类存在的本真状态,他的诗作的生命——艺术一体化,使我们在考察他的艺术成就时不能不从其生命本体入手,他的诗歌意象构成系统的纷繁复杂,正是其生命本体的矛盾和冲突使然,他的生命的内在张力丰富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张力场,这种生命━━艺术浑然不分的张力场,就使他的诗作具有了多侧面、多维度、 深涵蕴的立体感与浊重度,在美学风格上的苍凉浑厚悠远大气,使他成为不多的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当代诗人之一。”⒃海子,他不知道明天“醒来会在哪一只鞋子里”,他更不知道是否能支撑起一个“以痛苦为生”的诗人,在“埋葬半截”诗魂时,也将生命浅埋了下去,再也听不到那迷离的足音,生命的足音在慢慢远逝。“在天堂的黄昏/转眼即是夜晚”,谁坐在墓坑旁哭泣,那不死的亡灵,但求真能如他所愿:“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注释:⑴洪治纲.《绝望的诗歌》.[J].《文艺理论》2001年,第1期.第70页;⑵尼采.《权力意志》[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59页.转引自崔卫平《海子神话》;⑶西川编.《海子诗全编》.海子《诗学:一份提纲》.第9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⑷海德格尔.《林中路》[M].第41页.上海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⑸《海德格尔选集》.[M].上篇.第47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⑹⑺⒃郭宝亮.《飞升与沉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页.1998年.第19卷第2期.第25页.第26页.第28页;⑻张承志.《金牧场》.[M]作家出版社.1987年.第265页;⑼⑽赵旭升.《海子的月亮意象与“民间”主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⑾萨特:《什么是文学》.[C].载于《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483页;⑿倪霞.《海子的诗与思》.[J].嘉兴学院出版社.第14卷.第161页;⒀王小华《面向事物自身的因缘之诗》.[J].《文艺评论》2003年第三期.第54页.《文艺评论》编辑部出版;⒁转引自张孝评的《论诗的自由美》.[J].《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第78页.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出版;⒂刘继业.《反叛性策略:一种危险的诗学思想》.[J].《理论与创作》.2003.5.第30页.《理论与创作》杂志社出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