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

ID:8875317

大小:2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0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_第1页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_第2页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_第3页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_第4页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古典文学更贴近学生厦门十中蔡兰英古诗文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我喜欢这些虽古犹新的文字,在教学时我把这种偏爱不由自主地传染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跟我一起体验古人曾经历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乐等等,然后恍然大悟:古人原来也有跟我们一样的思想和感情……那么我觉得古诗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原则,那就是:一定要揭开古诗文的神秘面纱,使学生觉得古人离我们很近,他们的思想、情感就活在他们的文字中,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达到活学活用古诗文,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我在初中古诗文教

2、学中始终在实践我的这项原则,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培养古诗文朗读能力时,注重整体朗读,读出古诗文的内在意义节奏,避免念经式诵读;有时用投入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来帮助朗读: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学时,先给几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了解大意。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原文该按怎样的节奏读。(晏子见楚王,楚王问:“齐/无人耶?”晏子对答:“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说:“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答:“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然后请两名学生按刚才讨论的朗读节奏对一遍话。  再

3、请另两名领悟力较强的学生用现代语言创造比较生活化的对话读出来或演出来,要求配合语气和表情: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傲慢地)问:“齐无人耶?”  晏子(自尊地)对答:“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楚王(不屑地)说:“然则子何为使乎?”  晏子(从容,绵里藏锋)对答:“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有了这些感知后学生很自然地读出其朗读节奏,也很容易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了原文。  在《《世说新语》两则》《曹刿论战》《隆中对》等文的教学时均可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达到投入诵读的效果,总之古诗文课堂教学要整体感知,培养语感

4、,不必急于求成地去讲解文意。  2、古诗文字词和文意的教学避免过于平板枯燥:  在开始一篇新古文的教学时,注重疏通文意,尽量不强求字句直译,能讲出大意即可。在初学一篇较难的古文时,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轮流讲大意,当遇障碍时可自己选择同学来帮助自己,这样轻松而不单调地串讲文意,使课堂上学生讲起文意时有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对需要落实的文言重点字词,如果孤立地由老师来讲,学生会觉得很闷,可以采取2~3人小组看注解、查资料自学,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也可以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反问学生某个意思是原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使古今字词通畅鲜活起来。  即使是讲文言字词、作语言

5、积累时,也注重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活古诗文,避免使之成为深奥得让人望而却步的古董。例如古单音词今天常用双音词表示,为了使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可教学生“组词法”,如:学而时习(温习)之,逝(流逝)者如斯,使人索(搜索—寻找)扁鹊,盖以诱(引诱)敌,乃悟(领悟)前狼假寐。  成语是文言的化石,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口技》“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时”的“名”(说出)时,便联系“莫名其妙”;在讲“益”(更加)时提到“精益求精”;讲“闻”(听说)时联系“耳闻目睹”;讲“瞑”时,提到“死不瞑目”。  还有一些典故和历史故事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宝库,把历史的镜头

6、拉近一点,适当讲一些,学生也会饶有兴趣,如杜牧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为加深理解,可以讲讲三国周瑜和二乔的故事。  3、课堂提问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学习或质疑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之能在自己的学习、写作、甚至生活中去活学活用古诗文。避免使学生视之为朽木,厌弃它,或视之为负担,仅为应试而学它:  例如学完《论语》,可以逆向提问,加深理解: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那么,怎样才配称为君子呢?(引导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有三种状态,最佳的状态是痴迷──像画家在作画中找到乐趣,像音乐家在音乐中忘

7、我陶醉,这句话孔子怎么说?(引导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又如学《核舟记》,可以抓住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价值的思维点来组织学生探究:   ⑴ 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   ⑵ 雕刻者刻画东坡三人的神情态度是想表现他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我们知道的古代哪些文学家、诗人在人生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的胸怀?   ⑶ 舟尾“卧着的楫”又表现了什么?  又如学古诗词时,尝试从生活出发来提问: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