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

ID:8986561

大小: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4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_第1页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_第2页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_第3页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_第4页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万光军(山东政法学院)摘要:《老子》提出了“道德仁义”的表达,《庄子》有所强化,反映了道家对儒学的优越和歧视。《孟子》以仁义为道德,多方面深刻展开了仁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愈完成了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变,为后世所认可。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变,反映了儒道互补以及儒学对道家的相对胜出。关键词:道德仁义,仁义道德,老庄,孟子,韩愈常规而言,道德仁义、抑或仁义道德,说明道德与仁义、或仁义与道德之间关系密切,几乎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转换;但细想一下似又不尽然,其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亦应有区别。本文拟对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换历程简要分析,以求教于方

2、家。一、《老》《庄》之“道德仁义”“道德仁义”的最早表达似可上溯至《老子》。《老子》三十八章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暂不考虑“礼”,这里就出现了“道德仁义”的表达。从结构顺序上,是由道而德而仁而义;在地位上,是前者优于后者、或后者堕落于前者;在含义上,不管是前者优于后者、还是后者堕落于前者,如果我们大体以“道德”为道家的产物、以“仁义”为儒学的产物,则大体可以看出道德对于仁义、也就是道家对于儒学的优越和歧视。考虑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为道家所言,可以较为明显看到:先秦时期,道家虽然与儒学有密切联系、互有影

3、响,不是势同水火、完全无关,但在各自立场上抬高自身立场、相对贬低对方是不难看到的。《老子》这句话对于把握儒道之间这种既有联系又有歧视的复杂关系,是很有帮助的。《老子》十八章还有“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在宽泛意义上似也可以理解为“道德仁义”,可见《老子》强调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于儒学的优越和歧视是比较明显、比较自觉的。《老子》的这种立场在《庄子》这里得到了更为明显、更为自觉的彰显。“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庄子.天道》)“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

4、淫僻之行也。”(《庄子.骈拇》)分析以上诸多表达可以看到:一,在《老子》这里,“道与德”、“仁与义”各自为一组,即“道德”与“仁义”分为两组还不十分明显,在《庄子》这里就十分明显了,即所谓“道德仁义”实际上就是“道德”与“仁义”。如《老子》还讲“大道废,有仁义”,《庄子》直接就讲“道德不废,安取仁义”,这实际上就是讨论道德与仁义之间的关系。二,在《老子》那里,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于儒家的优越虽然存有,但相对还比较委婉和缓和;而《庄子》这里,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于儒学的优越则非常自信和张扬。如把“仁义之操”和“淫僻之行”放在一起,如称圣人讲仁义是错误(过),这固然是对《老子》既有

5、立场的进一步推演,但《庄子》这种立场的自信和张扬远远超过了《老子》尚存有的委婉和缓和。在此,儒道关系似乎不能说是有密切联系、而近乎严重对立了。这种严重对立在道家立场就表现为公开以道德批评仁义:极力强调道德的完美和仁义的缺陷、一再突出道德对于仁义的优先。这种立场和表达对于道家可以理解、甚至大为欢迎,但对于儒家,这种立场和表达显然是极为被动、极为尴尬的;儒学要想成为主流文化或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这种被动和尴尬必须要被意识到、必须应被克服掉,否则,儒学在“道德仁义”这一问题上就会受制于道家。当然,严格说来,道家虽然排列了“道德仁义”的顺序,但也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

6、》25章)。这里与“道德仁义”下降的顺序不同、而6是上升的顺序,似乎说明道家不但排列了从道德到仁义的下降堕落的序列、也安排了从仁义到道德上升学习的序列;这里固然仍有道德对于仁义的优越、但也能看出仁义与道德之间可以有所联系,这与《庄子》猛烈以道德嘲讽仁义、甚至有隔断仁义与道德的倾向是有明显差异的。人法天、仁义法道德、儒家法道家,既是可以法、也是必须法,这种表达在超越特定学派各自是是非非的哲学立场上是应该的、可能的。当然就特定学派而言,道家可能非常喜欢“道德仁义”和“人法天”的表达,而儒学可能就比较尴尬于“道德仁义”和“人法天”的表达;或者说,即使儒学认可了这种“道德仁义”和“人法

7、天”的表达有合理性、会进行一些实质上的吸收和借鉴,但在形式上儒学也会进行一些调整,不会无条件地、原样地、照抄照搬道家的如此表达就影响而言,《老子》这种“道德仁义”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如儒学《礼记.曲礼》就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这固然是讨论“道德仁义”与“礼”的关系,但至少可以看出《礼记》已经认可了道家《老子》“道德仁义”的表达。似乎可以说,在《老子》“道德仁义”出现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道德仁义”这种表达是被道家和儒学所共同认可的。就儒学而言,似乎可以说,至少到《礼记》,儒学虽然多少恢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