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吴韵和(hè)楚声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

ID:9035040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5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_第1页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_第2页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_第3页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_第4页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_第5页
资源描述:

《巴音吴韵和(hè)楚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杨匡民周耘巴音、吴韵和楚声——长江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的分区[内容提要]正如长江文明有异于黄河文明却同构华夏文明,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也有异于黄河流域的传统音乐但同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干。本文将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风格色彩区,试图描慕出全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的总体风貌。[关键词]长江流域传统音乐音乐文化区巴音吴韵楚声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滔滔不绝的江水养育着横亘东西数千公里流域地区的汉、彝、羌、藏、土家、苗、白、纳西等民族的亿万人民,也滋润灌溉了绚丽多彩的长江流域的传统

2、音乐文化。长江音乐文化是愈益受世人注目的长江文明的重要构成。正如长江文明之不同于黄河文明却共同构成华夏文明一样,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音乐文化在形式特征、审美意趣、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上都各有其妙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干。长江流域传统音乐的南方音乐文化的总体特色自不待言。由于长江干支流覆盖面积之广,域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自然也不尽相同,根据东西流向,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大致呈现三个风格色彩区,即上游的巴蜀音乐文化区,中游的荆楚音乐文化区,下游的吴越音乐文化区。由于强盛时期的楚

3、国版图几乎含有巴之全域及吴之大半,中游区的荆楚音乐文化比之两端的巴音、吴韵,影响似乎更为广泛深远,实可谓巴音、吴韵和(hè)楚声。一.巴蜀古音——长江上游音乐文化区长江上游主要处于古代巴蜀地区,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居住在三峡流域地区、巴山蜀水间的人民不仅以勤劳智慧开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也用他们能歌善舞的才能创造出绚丽多彩又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周之际,巴人便活跃于此。巴人既英勇善战,音乐舞蹈才能也声名显赫。《华阳国志·巴志》这样描述武王伐纣时巴师协同作战、阵前歌舞的情景

4、:“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此段文字说明,巴人的歌舞内容与战争和军事行为关系密切,具有武乐舞的性格特征。巴人的歌舞在西汉时亦为汉王刘邦喜爱而得以表演于宫廷。《后汉书·南蛮列传》载:“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号为板凳蛮夷。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这清楚地表明巴人歌舞是以《巴渝舞》之名进入

5、了宫廷的,并在宫廷乐舞中堂而皇之占有一席之地。古代巴人的歌舞对长江上游地区的乐舞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流光所及,直至当今,鄂西南和川东地区现存的民间乐舞,尤其是被视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的乐舞,如“毛咕司”、“摆手舞”、“打镏子”、“跳撒忧尔活”(即“跳丧鼓”)等,还以劲勇威猛粗犷豪放见长,保留有鲜明的古代巴人武乐舞的特征。从考古发掘出土的乐器来看,长江上游地区的古代音乐文化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也达到相当的高度。以可以判定的古巴人的出土乐器为例,与同时期编制宏大、铸造精良的楚乐器和礼制森严、系统规范

6、的中原地区的乐器相比,显得更为原始、朴拙、粗犷。除了编钟、金享于等青铜乐器,石磬和鼓在这一带也较普及。特别是鼓,尤为巴先民喜爱,常与金石乐器合奏,构成“金金享合鼓”、“金镯节鼓”和“金铎通鼓”的演奏形式。对鼓的偏爱一直影响到后世,鼓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风俗仪式活动最重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伴奏乐器。如《湖北通志·风俗志》在关于三峡地区丧俗活动的描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在长江上游地区,从古代先民到现住民,这里的音乐活动从来没有间断过,伴随着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7、以巴人乐舞为中心的大量古老的音乐得以逾越历史的长河流传后世。如在莽莽的神农架原始林区存有吟咏远古人类起源的创世纪长篇叙事歌谣《黑暗传》(本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重大发现,《黑暗传》结束了此前学术界汉族无创世纪歌谣传世的论说);在僻远的土家族山寨,《梯玛神歌》回响着远古的巫觋音调,《摆手舞》承续着先民的原初舞姿;屈原故里龙舟竞渡的《祭江》、《招魂》曲,则述说着乡民们对屈子的深沉缅怀和悠悠情思。这里既有“野喇叭”、“咚咚喹”、“吹木叶”等恰似天籁的自然的箫声,也有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的《川江船工号子》;

8、既有音节繁复、结构多样、色彩绚烂的“打溜子”、“薅草锣鼓”,也有体现独特的生死观和生命意识的“跳丧鼓”(葬礼音乐)、“哭嫁歌”(婚礼音乐);既有花灯舞歌《龙船调》、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于神州大地广为传唱,也有源于传统又不乏时代气息的新《巴山舞》流行于城镇乡间;……虽然长江上游地区的音乐素以“下里巴人”的大众性显其风格特色,而对唐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连刘禹锡这样的大诗人也仿而制作的《竹枝歌》,却透露出雅致的“阳春白雪”之趣。这一地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