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

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

ID:9062512

大小:267.8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6

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_第1页
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_第2页
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2中国糖料,2015,37(3):12-14试验研究doi:10.13570/j.cnki.scc.2015.03.005甘蔗与豆科作物不同间种模式研究谢金兰,王维赞*,李长宁,李毅杰,罗亚伟(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摘要:在甘蔗行距1.2m的条件下,试验设5个甘蔗与绿豆、大豆的间种模式。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的调查,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间种2行豆科作物显著减少甘蔗分蘖,其中间种2行大豆的甘蔗分蘖比对照(不间种)减少44.5%。间种2行绿豆在花荚盛期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对照增产3.97%。而收获豆荚的间种处理甘蔗株高

2、矮、茎径小,甘蔗比对照减产3.28%~11.62%。间种大豆有利于提高甘蔗品质,蔗糖分提高0.31~0.35个百分点。间种产值以大豆比绿豆的高、间种2行的比1行的高。综合效益以间种2行大豆的处理最高。关键词:甘蔗;豆科作物;间作模式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624(2015)03-0012-03甘蔗是我国食糖生产的主要原料,蔗糖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2%以上。广西是我国甘蔗的主要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1]。甘蔗种植行距宽,生长期长,前期生长慢,发展间套种,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光能、水分、养分和土地利用率[2]。豆科作物适应性广,矮秆、生育

3、期短,还具有固氮养地作用,是较为理想的甘蔗间种作物。近年来,甘蔗间套种作为一种高效栽培方式在我国蔗区有一定发展面积,甘蔗与豆科作物间种以大豆居多。有研究表明,甘蔗与大豆间作能够使甘蔗增产、提高甘蔗品质[3-4]。也有试验研究表明,甘蔗与大豆间种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5]。绿豆是粮肥兼用的豆科作物,耐旱、耐瘠、生长快,可采摘1~2次豆荚后压青或作为绿肥直接压青,是禾谷类作物、棉花、薯类等间作套种的适宜作物[6-8]。本试验将大豆、绿豆两种豆科作物同时与甘蔗间种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甘蔗科学间种模式。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试验在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隆安县试验基地进行。土壤肥力中等,多年连

4、作甘蔗。供试甘蔗品种为桂糖05-3084。绿豆品种为郑绿8号(收豆处理)、品绿04108(花荚盛期压青处理)。郑绿8号为早熟绿豆新品种,豆荚成熟相对整齐一致;品绿04108为晚熟绿豆品种,枝叶生长旺盛。大豆品种为桂春8号。1.2试验方案甘蔗行距1.2m,在甘蔗行间间种豆科作物,试验按不同间种模式设A、B、C、D、E5个处理,以不间种处理为对照:A:间种2行绿豆(品绿04108),在花荚盛期,结合甘蔗大培土压青;B:间种1行绿豆(郑绿8号),收获第一批绿豆后结合甘蔗大培土压青;C:间种2行绿豆(郑绿8号),收获第一批绿豆后结合甘蔗大培土压青;D:间种1行大豆,收豆后甘蔗大培土;E:间种2行大豆,

5、收豆后甘蔗大培土;CK:常规处理,不间种豆科作物。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个重复,共18个小区,每小区5行甘蔗,行长7m,小区面积42m2。1.3栽培管理甘蔗于2013年2月22日播种,播种密度为112500芽/hm22作为,每公顷施用复合肥(9-8-8)750kg/hm基肥,甘蔗大培土追施复合肥(13-5-7)1500kg/hm22、尿素(46%)450kg/hm。豆科作物于2013年3月7日播种,开沟点播,出苗后15d培土施肥并进行间苗定株,株距15cm,施肥量为复合肥(15-15-15)150kg/hm2。5月17日,A处理在绿豆花荚盛期结合甘蔗大培土进行压青,同时CK处理甘蔗也进行大培

6、土。6月3日,B、C处理在收完第一批绿豆后,结合甘蔗大培土进行压青。6月18日,D、E处理收获大豆后,甘蔗进行大培土。1.4调查内容在甘蔗不同生长期分别调查萌芽率、分蘖率、株高、有效茎数、茎径等农艺性状。2014年1月中旬,每处理采6条甘蔗主茎样本进行品质分析。甘蔗收获时,按小区进行测产。绿豆、大豆收获时,按小区进行计产,晒干脱粒后折算为干豆产量。收稿日期:2014-09-28基金项目: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Nycytxgxcxtd-02);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桂科重12118002-1、桂科合1347004-2、桂科产1123008-1A);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2010GXNSFA01307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GXNSFB018040);广西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基金(13-A-04-09)。作者简介:谢金兰(1977-),女,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甘蔗栽培技术、土壤与肥料。E-mail:xiejinlan2008@126.com通信作者:王维赞(1970-),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甘蔗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E-mail:wwz0034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