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ID:9083801

大小:3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6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第1页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第2页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第3页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第4页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赴延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和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这里度过了最为艰苦的13个春秋。七月骄阳似火,我们在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来到延安,开展为期四天以《青春九十年,报国勇争先》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传承延安精神,感受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全新气息。一、延安大学校史馆校史馆是一个微缩的学校历史的展览,7月14日我们来到延安的第一站便是参观延安大学校史馆。延大校史馆浓缩了学校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孕育、发展、壮大与成熟

2、的历史长廊。从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我们的思绪又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延安大学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在中国革命史、党史、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多所学校的前身,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

3、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成为光明的所在和抗日胜利的希望。1941年至1942年,敌后人民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延安大学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杰作,无数革命能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在参观延大校史馆后,我感受到延安大学自创建以来一路分分合合的艰难,也为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时代依然努力为培养人才做出的贡献而感动。同时,我们也真切地了解到延安大学可谓是战争年代的“龙潭虎穴”,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威震敌胆的革命战士和文韬武略的将军!在和平年代,这里是风巢龙渊,莘莘学子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各条建设路线。如今,大力弘扬

4、延安精神,已形成延安大学独特的精神资源和文化特色。二、杨家岭革命旧址随后,我们步行至延大附近的杨家岭革命旧址。一直以来都是听说过这样一个地方,而不知道它的来源,这次有幸得以一见。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此地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首先参观的是中央大礼堂——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走进礼堂从那一排排摇摇欲坠的椅子和颜色不复存在的摆设可以看出会址到现在还保持着当年的现状;同时,从那些发黄的图片中也让我

5、们感受到当时会议的盛况,大部分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这小小的礼堂内只为新中国的美好的未来。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也走进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旧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几乎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看着这些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是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然而他们就是在这里他们创造了中国奇迹的十三年,让我们不仅为之感慨和自豪也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影响。你能想象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完成了《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

6、光辉的著作,这是多么的令人佩服与感动。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我深入地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让我们钦佩不已,如今我们拥有更好的环境怎么还能不珍惜呢,也有责任与义务将这种精神用心铭记代代传承。因为他们的艰苦奋斗,才会换来我们今天能够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三、枣园15日早上,我们一行人来到枣园参观学习。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的枣园村,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至1947年,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

7、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左右为邻,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为两孔石窑洞,左边是办公室,右边是寝室。随着导游走进这里的一间间屋室,看到那一幅幅画卷与图片,还有那一件件安静的摆放的遗物,它们无疑都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艰苦奋斗的生活,再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真实场面。在这里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

8、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在参观中认真地聆听着每一段历史的详细讲解不愿落下一丝细节,思绪好似也被拉到了那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中,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枣园,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