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ID:9311199

大小:493.7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27

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_第1页
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_第2页
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20日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从——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⑩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张秀朱德全一、现代课程观一种后现代课程模体,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4R”标现代是从十七八世纪的科学与工业革命到二十】准,从而实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世纪中后叶,这一阶段笛卡儿“正确理性”的方法论l正超越。与牛顿的机械论科学观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稳定性被l1.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几个核心概念假定,自然从各种角度而言是“自足且简单的”。从数1(1)自组织学到物理学乃至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所有学科都通过:自组织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基础概念,它来自模糊简化的等级制予以组织

2、[1]。课程在这一范式中体现为l数学和普里高津关于波动性化学反应的研究中。多尔封闭的、线性的状态。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成为l认为,所谓“自组织”,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当有问现代课程模式的典型代表:预定的目标、经验的选择I题、干扰或某种混乱出现时,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导和指导、评价。伴随这一序列的线性排序及其目的与:致一种不确定的再发展,系统便通过自行组织和自我途径的二元分离之中存在着关于教育本质的工具主l协调而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秩序。因此,问题、干扰的义或功能主义观点。课程目标是外在于教育过程而I出现成为自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每一制定的,它来自于外在的工

3、业化社会的需要,忽视了!种干扰都能促使再发展,构成新秩序,有时也会导致教育本身的价值。课程内容在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下,I无法控制的混乱。只有在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和被视为客观的恒定不变的存在。课程的实施完全采用l开放性、便于促成多重观点、解释的碰撞和融合时,问工业化的运行模式,注重科学管理与技术效率,教学l题和干扰才能引起自组织[I】。这一过程依赖于反思性过程是作为传声筒的教师把已有的、客观的、明确的·行动、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生成l(2)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方式性。课程的评价借用了数学上的精确测量,用量化标l由于主客二分,

4、知识的客观性思想,现代课程观准作为评价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唯一手段,而且评价I主张运用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关注的往往是预定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I看重的是教师讲解的精确性、逻辑性,“但逻辑是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后现代I定性的,它只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思潮的到来,人们意识到那种工业化的课程模式已逐I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11后现代课程观倡导的是渐不适应人类的现实需要,大家都期待一种新时代新:一种隐喻的,描述的方式,因为教学是一个对话与反的课程观的出现,后现代课程观就此应运而生。思的过程,要激发对话,隐喻比

5、逻辑更有效,“隐喻是=、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I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看到的,隐喻也是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I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竹[11教师如果以一征。他充分借鉴、吸收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定的描述、隐喻的方式实施课程,肯定更能激发学生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I与教师共同探究。论、杜威的过程理论、怀特海的有机论等观点,建构起J(3)复杂性·9·万方数据张秀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现代主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简单性的信念和I我谢”。我们通常把严密性与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

6、拥护。正如多尔所说,“如果我们看看自己居住的世I数学上的精确性联系起来,但多尔所说的并非如此,界与宇宙,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是非常复杂的——有序l他对严密性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它是解释性和不确但却是复杂的有序。黑洞、旋转的介子、自我复制的I定性的组合。在处理不确定性方面。严密性意味着有DNA—一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复杂性而不是简单性”。[21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在解释性爱因斯坦关于上帝不掷骰子的著名妙语恐怕要被推:方面,严密性意味着自觉地寻找我们或他人所持的这翻,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掷的是灌了铅的骰子。更确I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之间的协调通道,促使对话成为切

7、一点来说,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似乎将所谓的随l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对语¨。机和有序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组合起来,致使二者之间I三、课程观的演变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的差异通常模糊不清了”]。对于课程而言,我们要接:1.课程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受这种复杂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要利l后现代批判了传统的外在于教学过程的、预设用这一复杂性,而不是否定差异、变化和困难。的、固定不变的目标。认为那足现代工具理性在课程2.“4R”标准中的体现,课程的实施为的就是课程目标的实现,满(1)丰富性(richne8s)足工业化社会的需要,而这些目标与教学过程、学生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