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ID:9387946

大小:11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29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_第1页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_第2页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_第3页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_第4页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五人类的居住地、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考纲要求(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3)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重点难点分析一、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的区位因素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区位的主导因素。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

2、响主要表现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适度、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较大,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区位。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沿河地带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河运的起点和终点。2.二条河流的汇合处。3.河流的入海口处。4.过河

3、点位置。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们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工矿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是人口密度较高、面积比较大的聚落,是货物和人员的集散地,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便利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的轴线。不同时代交通方式不同,城市产生的区位不同,我国古代的城市北方大都在大道汇合处,南方大都建在河流汇合处。近代和现代交通运输特别是

4、铁路运输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分布沿铁路线聚集的特点十分明显。此外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问题时,要注意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很多,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城市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至今都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因科技而兴起的科学城、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旅游城。二、理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所引起的

5、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三点:第一,城市数目增多。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生产率低,不能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这时城市数目少,城市化还没有开始。城市化的开始之时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之时。工业革命以后,新城市应运而生,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工业革命时期,是城市化进程空前加速时期。随着工业企业、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级大城市第三,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

6、比重不断提高。人口的迁移,非农业人口的剧增,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市化最突出的表现。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郊区流动,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它有三点表现:第一,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布局过分集中,导致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它们在城市周围大建新城和卫星城,将城市人口、文化、产业一并带到郊区,这种现象在西方一些大城市尤为明显,被称为“美国式郊区化”现象。超级市场、高档住宅、大型停车场的构建,一改郊区简陋的面貌,使城市和郊区之间在生产

7、和消费上趋于平衡。此外,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使大量人口频繁往来于城市和郊区之间成为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钟摆式”移动趋势。这是逆城市化的开始。第二,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在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减少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英国伦敦从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间,城市人口减少了10万人。其它像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每年城市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的减少使城市规模逐渐缩小,大城市趋于消失,乡村人口增加,城乡人口差别缩小。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8、产物。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向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迁移。乡村清洁的环境,优越的就业条件,宽松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