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

ID:9433108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30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_第1页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_第2页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_第3页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_第4页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惯常行为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分析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困扰全社会的难题,需要运用各种措施对其进行治理。从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特征来看,运用犯罪被害理论中的惯常行为理论进行调查被害,提出具体的被害预防措施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可行的。但这一调查必须以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的设立为前提。在惯常行为理论的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也是通过实证调查证明这一因果关系的变量。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惯常行为理论;犯罪学因果关系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

2、”。尽管世界各国、社会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来惩治和防范青少年犯罪,但这一问题迄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是困扰全社会的难题,青少年罪犯的人数近十年来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占刑事罪犯的比重居高不下(35%左右)。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暴力犯罪和侵财犯罪,一些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1}(P25)在公安机关立案的所有刑事案件中,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盗窃、诈骗这六种犯罪的比重基本维持在85%左右。人民法院刑事一审结案情况统计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与侵犯财产罪也基本上占结案总数的70%左右。[1]这两类犯罪,尤其上述六种犯罪是

3、典型的犯罪人与被害人有一定接触或联系的“掠夺性犯罪”(predatorycrimes)。因此,从预防被害入手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惯常行为理论则是被害预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惯常行为理论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在运用惯常行为理论之前,需要对这一理论视野下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学因果关系进行厘定,以便为实证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对策提供理论支撑。 一、惯常行为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犯罪分析模型 (一)惯常行为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国家的国内社会刚刚经历一场震动,社会秩序处于重建时期。在这个特定

4、的历史时期,许多西方国家的犯罪率处于上升的趋势,其中抢劫、盗窃等犯罪在短期内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2}(P40)尤其是在当时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而警力却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这一趋势似乎不可遏制。当时处于主流的实证犯罪学派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不过是由于经济动荡所造成的正常的社会现象。美国人口普查局还专门针对战前和战后城区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行了比较,以此作为制定犯罪控制政策的依据。如果这一结论是正确的话,当经济和社会条件提高之后,犯罪率应该有明显的下降。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调查报告表明,犯罪率还是呈上升的趋势。{3}(P1

5、3) 鉴于实证主义犯罪学没能起到有效减少犯罪的效果,古典主义的观点开始在犯罪学中得以再度出现,对实证犯罪学派遏制犯罪的司法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仅仅从社会因素着手来寻求减少犯罪的对策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影响犯罪人的行为选择达到控制犯罪的目的。这一理论认为犯罪人一般都是根据被害人提供的犯罪机会作案,而这些机会与被害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惯常行为”及社会环境有关,因而可以通过改变被害人的习惯行为或者改变社会环境来影响犯罪人的理性选择,从而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 (二)惯常行为理论分析犯罪的模型 即使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犯罪学家La论述了社区

6、通过贴标签制造青少年犯罪人的过程。“社区在让少年儿童变成一名犯罪人的过程中,先是给他贴上坏的标签,把他的行为说成是违法犯罪行为,使个人对这种标签的说法产生认同,同时,社区又将他们与正常的少年儿童隔离,不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坏孩子’交往,不断谈论这些坏孩子的邪恶行为,把他描述成一个邪恶的人,让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他就在周围人的消极反应中变得越来越坏,真的成为人们所描述的那种‘坏’人了。”{11}(P531)因此,如果过于扩大青少年犯罪的外延也会给青少年犯罪治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外延的限制,笔者认为应该以刑

7、法中规定的犯罪、《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为依据。 其次,“特定”的青少年犯罪的范围。根据惯常行为理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特定”犯罪一方面要符合掠夺性犯罪的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理性犯罪人”的要求。对于“特定”的青少年犯罪的范围,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从正面作出明确的划定。但是,根据上述两个要求,有些青少年犯罪需要排除在“特定”的青少年犯罪范围之外。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相对集中,主要表现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据我国一些地方法院的统计,抢劫、盗窃、强奸、故意伤害

8、这几类案件几乎占未成年人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犯罪)的90%以上,其中抢劫和盗窃更是占绝对多数。{1}(P25)应该说,这几类犯罪都属于犯罪人与被害人有一定接触或联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