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

ID:9449181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1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_第1页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_第2页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_第3页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_第4页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疾病归经中医骨伤科肝肾用药特点研究  归经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理论之一,其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1].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并未像四性五味那样严格,但古人用归经这一说法证明归经理论在整个中药药性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深思的是,《中医伤科学》包含的各种代表方中药物的第一归经归肝(胆)经的占大部分,这与《内经》所述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相一致,借此提出笔者的拙见。  1归经的发展渊源  在中药归经的发展历史中,归经绝

2、大多数附在四性五味之后在中药本草学中做讨论。从《素问宣明五气》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药物归经,但是指出了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普遍被认为是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  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载有各经引用药,专述去脏腑之火;其后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继承和发展了张氏学说,在论述中药药性时用经名太阳、少阳等以定位药物作用经络,说明这一时期以张元素为首的医家通过

3、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创立了系统的中药归经理论[2];但归经作为一个药性名词直到清代才由沈金鳌提出,在其《要药分剂》中总结历代本草中有关论述归经的内容,把引经响导行经入走归等名词统称归经[3],并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清江考卿《伤科方书》在13味总方中论述了十二主穴的引经药,每穴所用引经药2~5味;清赵廷海的《救伤秘旨》更扩大到三十六大穴,每穴加用引经药1~4味;药物的趋向性与脏腑经络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指明了药物作用的部位。徐灵胎言: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指出药物归经是通过临

4、床实践得来的。姚澜在感叹时医用药但识其性味主治,而于所入之经络,每多忽之,此所以有诛伐无过之讥,而难于收针芥相投之效也。遂撰《本草分经》以经络为纲,以药为目,阐述药物归经,每经下分补、和、攻、散、寒、热等项详加论述,可谓是药物归经理论的专着。  归经理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累积、建立,是以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它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另一条用药依据,并在逐渐增多的药物中筛选最适合的治疗处方。  2中医骨伤科用药特点  2.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5、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两大基本特点,辨证论治以整体观念为前提,中医骨伤科在治疗用药时亦遵循这两大特点,特别强调内外兼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不同的脏腑、形体、官窍组成,它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脏腑调和、经络通畅、气血运行。若机体遭受损伤,则必然引起功能紊乱。正如《正体类要》所述,肢体损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这说明损伤可导致内在气血、营卫、脏腑功能的失调,局部损伤和整体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确定治则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辨证结果,论治才能

6、取得良好的效果[4].  2.2祛瘀和血,疗伤续折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以及《辨证录接骨门》指出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瘀去新骨生则合矣,这些理论都把骨伤治疗的源头指向瘀血.骨伤早期由于筋骨脉络损伤局部肿胀疼痛明显,血脉受损,血溢脉外,成为离经之血而留积于体内,瘀血成为早期的病理表现;瘀血不散、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引起脏腑机能的变化,因而活血祛瘀在伤科中运用最为广泛。高飞等[5]分析了《中医方剂大辞典》接骨条下117首接骨方药

7、的组方规律,重在活血化瘀是其特点之一。活血祛瘀不仅在内治法中注重,还体现在外治上,如选用消瘀止痛膏外敷局部以达到目的,然内外治法在选药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损伤中期当以和血为主,和在《说文解字》中为相应也,从口,禾声。《中庸》第一篇记载: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血即在治疗用药中注重气血和谐.《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皆是人身之精所化,气属阳,血属阴

8、,两者互根互用,故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守经隧焉,否则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2.3补肝益肾,筋骨并重  损伤日久,正气必虚。根据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治则,当以补为要。骨伤科疾病多为外来暴力所致,往往伤筋在先、折骨在后或仅有筋伤;且《内经》有肝主筋,肾主骨,诸筋者,皆属于节、肾生骨髓等论述,因此筋伤易内动于肝,肝血不充,血不濡筋,筋伤难愈,宗筋束骨不力,则折骨难续。肝精肝血充足,淫气于筋,筋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