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ID:9588424

大小:4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_第1页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一、丑的本质及其艺术表现  德国哲学家比梅尔说:只要意志是在强力状态中被经验的,这些艺术作品就吸引我们,产生令人愉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令人抑郁的,因为意志为了显示它的暴力,变成了残暴,无情地摧毁它的反抗者。丑的本质是一方面唤起不愉快的,恐怖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唤起一种力感,一种刺激的兴奋,即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它既不是崇高中所转化出的理性的无限的胜利,也不是理性对非理性力量的克服,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之中,不是排斥遮蔽

2、它,而是把它召唤回来,变成自己的血肉与力量,这就是丑的魅力。  1、从自然界中的丑到艺术中的美  关于美难有确切的定义。但是美之于人最有意义的应该是人文之美和艺术美。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美的内容时常受到具体事物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但其内在精神却是无限的和自由的。早期的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近乎无缺陷的事物、现象和品质,是很少包括丑的。而十九世纪之后,文学、艺术中对自然丑的表现不断增多。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转化需要通过一种手段才能实现,即艺术家的智慧和真挚的心灵。丑是一种缺陷,是客观存在

3、的,但在艺术中更深入人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美和艺术美。  2、真是实现自然丑到艺术本文由.L.收集整理美的重要途径  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这真,也即是美。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这是罗丹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人的情感、美感、意识观念和对事物的直觉这种对真的理解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艺术美的本质。自然丑是实现人性之美的重要素材,是实现艺术美精神意义的重要部分,而且更具性格。罗丹说:且在自然中被

4、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更多的特性。一个病态的紧张的面容,一个罪人的局促情态,或是破相,或是蒙垢的脸上,比着正则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能成就艺术之美,故我们常见愈是在自然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上愈是美。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因此,所谓美的事物所蕴含的表现力非常有限,有可能使艺术家被其自身的美所束缚而丧失主观的理解和愿望。而在对自然丑的刻画中,艺术家却能够倾注对表现对象的爱憎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实现对艺术美的追求和情感

5、的解放。这种转化过程也是艺术家辨证思考的过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精神问题。  二、丑的美学意义  丑的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它的映衬,它的刺激,它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它的巨大的艺术力量,无处不在。概括说来,它的意义表现为艺术观念上的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和以丑为美的观点。  1、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映衬手法能产生一种对比效果,极大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与鲜明性。葛洪在《抱朴子》中谈道: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窥虎豹之或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

6、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指出了丑的存在是为了创造美,丑可以向美转化的现象。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以丑衬美,属于映衬中的反衬,目的在于突出美。这种方法,符合对立因素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  2、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古代美丑观的重要观念  化丑为美,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审美快感。杜甫的朱门

7、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丑的艺术力量在于化丑为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已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  3、以丑为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丑意识的极致  丑不仅是美的陪衬,还往往比美更能揭示本真,激发美感。如描写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冷惨淡景象的词曲等等,无不充满着丑的因素而给人以审美的快感。《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阿Q正传》中以精神胜利来为自己解脱的阿Q,都获得一种关于丑的美感经验

8、。  今天,随着人类自身历史存在的展开以及所形成的存在境域的不同,不能单纯用审美来界定审美活动,而是要放到人不同的存在性境域中来理解。但是,无论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更好地把握丑的本质,不应单纯地追随审丑的潮流,把审丑变成嗜丑。而无论如何理解与阐释,丑的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而生,已经走过久远漫长的历史岁月,并将继续陪同人类走向无限的未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