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

ID:9618585

大小:24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4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_第1页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_第2页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_第3页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_第4页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注意事项:高考资源网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在答题卷相应位置。2.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3.三、四题只需选考一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后人把这样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

2、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西汉初期,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校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是古文字,因此用古字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面的区别是次要的。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鲁学”;今

3、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今文经学派重徵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诂,即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今古文经学有区别,就难免会斗争。  西汉哀帝以前,古文经未出现,立学官的五经都是今文经,当时并没有今古文经的名称。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并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的是刘歆,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们的抵制。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

4、》等都立了学官,古文经才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可惜不久又被废除。经过斗争,今文经学自身更加谶讳迷信烦琐化,而古文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及东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学者如许慎、马融等,这样以来,古文经学最终由弱变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今古文经学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的。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经学大师来完成的。古文经学大师都能博通群经,并对今古文经了如指掌。古文经学为了战胜今文经学,都重视并能够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相反,今文经学固步自封。许慎、郑玄等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许慎的古文经著作《

5、说文解字》就吸收了今文经学家对字义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今文经学。尽管今古经学在诸多方面不相同,并且上升到四次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根本上相同的,决定了他们必将会最终趋向统一。(摘编自“国学网”《试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1.下列关于“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书写经书的文字形态不同。B.今文学派源于孟子,最后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C.如果说古文经学的特点为“合古”,今文经学的特点就是“合时”。D.刘歆虽是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却为古文经学的

6、发展做过重要贡献。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古文经学得名表面上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实质是因为经师源流和洽经方法的不同。B.刘向刘歆发现汉初《春秋左氏传》《毛诗》等经传用秦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和六国用的文字书写。C.古文经学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D.今文经学派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是因为它重微言大义,据现实的政治需要解读经。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而古文经到王莽篡位还未立学官。B.刘歆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

7、经应该立为学官,但这一提议当时未能被今文经学派接纳。C.今古经学派政治目标在根本上是相同的,这决定了它们之间最终必然既有斗争又有融合。D.许慎虽然是古文经派大师,但他以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对古今文经融合做出贡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春陵,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佑为护军。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佑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佑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佑乃不敢复言。从

8、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佑军败,为奉所获。明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