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ID:9737084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7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引言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交通运输专业(尤其是港口经营与管理方面)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

2、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二、具有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  交通运输专业是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所属的本科专业,其培养方向包括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国际航运管理是独立的专业),学院设有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基础、会计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运筹学、国际贸易实务、财务管理、货物学基础、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工程经济学、船舶货运、海商法、水运商务管理、港口装卸工艺、航运管理。  其特色课程港口经营与管理方向:港口经济学、港口起重运输机械、港口工

3、程与规划、港口市场营销、港口管理、港口政策与法规、码头经营业务;外贸运输方向:航空运输业务、公路及铁路运输业务、航运市场学、港口规划、租船运输合同、运输代理业务、远洋运输业务、国际多式联运。  三、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熟悉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实务与法规,(港口经营与管理方向)能够从事与港口、海运相关的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港航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或(外贸运输方向)能够从事国内外进出口公司、航运代理公司、海关与商检、多式联运企业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与管

4、理复合型人才。  2.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港口、航运等企事业单位,学校将交通运输专业分为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两个方向,使培养的学生专业性更强。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熟悉航运业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港口经营与管理方向主要学习港口行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事业单位熟悉国际惯例,具备制订与修改港口规划、经营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能力及对航运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分

5、析能力;企业单位熟悉航运业的交易操作能力,从事港口规划、调度、商务等工作的能力。  外贸运输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外贸运输实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具备国际物流运输规划的能力;具备国际进出口贸易操作的能力;具有熟悉国际惯例、现代港口业务的经营管理能力;具有熟悉航运业的交易操作能力;具有对航运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分析能力。  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要求高校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6、建设者和接班人。交通运输专业就是要培养出未来交通运输领域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其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社会原则。专业课程体系要满足社会需求,因而设置课程体系要预先作好社会分析、职业分析及技能分析。所谓社会分析就是从生产和消费两大方面宏观地分析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对人才的哪些方面有需求;对职业需求的分析是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贯彻社会目的论的真正体现;只进行职业分析还不够,因为每个职业需要的技能各不相同,因此还要对职业需求从微观上分析,即技能分析,它是职业分析的深入化。  (2)一致性、系统性原则。课程设置要有系列性,要考虑到社会需求、素质要

7、求不断提高的问题,课程的选择应与办学计划目标保持一致,要有一种既定的、连续性的政策和计划目标,来避免课程计划的支离破碎,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学校、学生双主动原则。尊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一个办法是在社会目的论的指导下,在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在适量设置必修课的同时,扩大选修课的数量。另一个办法是,实行套餐制(又称模块组合制),即根据需求的不同设立不同的课程组,不同级别的必修课则根据需求不同包含于其中,只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