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

ID:9746460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7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_第1页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_第2页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_第3页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_第4页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清代野史”的史学地位初探清代“正史”的局限性考察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修史工作。唐代以后更设史馆,从事官修史籍工作。因此,中国史著历经各朝,代代相续。史料浩繁,堪称世界之最。中国史著有“正史”与“野史”之分。历代统治者设置史官或授意历史家所编纂的正统史著列为“正史”,“廿五史”便是史著的正宗了。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文儒所收编的史书则被看作“野史”,认为难登史学的大雅殿堂。清代的正史乃是所修前朝的历史即《明史》。《明史》不仅代表了清代官方正史的史学成就,而且也汇集了历代史学思想之大成,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各时期史学思想最终所达到的

2、最高水平。清顺治二年(1645年)奉召开局撰修《明史》,招聘集中社会“博学鸿儒”,毕一生精力,埋首著述。前后任总裁的有徐元文、汤斌、王鸿绪、熊赐履、张廷玉、宋轼等人。历时之久,参考资料涉及领域之宏大广泛、汇集人员之雄厚都是空前的。诸多历史问题均由皇帝“钦定”与“圣裁”,历经95年终于乾隆四年(1739年)修成刊印,共332卷。《明史》是一部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官修史著,被封建历史家奉为“上品”。然而,这部誉满中华的巨著《明史》所表现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低能的。例如对农民起义完全站在封建国家立场上竭尽诋毁之能事,从而不遗余力地

3、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视帝王为“圣至圣明”,力主君主集权。由此可见,《明史》的史学思想不可能摆脱和触动传统的封建史学思想,而是更加使其完善,且日趋僵化及顽冥,完全失去了史学应总结和推动社会前进所应起的作用。及至晚清,史学思想仍然变化不大。众所周知,中国夏商时代产生了最早史学思想,“天命观”与“鉴戒观”是中国产生的最早史学思想。清代,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在发展,另方面封建专制制度也空前加强。当时虽然出现一些新思想,介绍国外的新史学思想,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试图寻找改革社会的良好途径,对封建正统思想作了初步的批判,严复将西方资产阶级的“

4、进化论”、“天赋人权论”翻译介绍到中国,清末梁启超积极提倡“新史学”,中国史学也出现了诸如“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等全新的史学思想观念。这些思想主要都是向西方学习得来的。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具有唯心主义一面,有一定软弱性,而且脱离中国史学界的实际,短期未能广泛流播。因此,从总体上说,清代史学思想仍沿袭传统的“天命”、“忠君”、“资治”、“垂鉴”与“治国安邦”等儒家传统思想,表现出拒绝接受西方史学进步的一面。再加上清代的专制复古,大兴“文字狱”,所以史学思想十分停滞落后。西方史学虽然一定时期受教会思想的束缚与压抑,但史学思想仍

5、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新史学观点不断涌现,表现形式多样。尤其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和形成各种新史学流派,走在世界各国之前列。资产阶级“历史哲学”产生后,新理论、新思想继续不断涌现。至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历史唯物主义随之成为西方史学思想发展的新里程碑。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清代正史所表达的史学思想与西方相比,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新史学思潮,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清代野史纵横谈清代野史是在清王朝专制高压政治统治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史著,它一方面既深受政治重压的强制,另方面又作为一种对抗思想的结晶,代表人民

6、的心声在夹缝中挤压成长。所以,清代野史与正史相比,既有负重受约束的痕迹,也有奋力冒出之茁壮的新芽,呈现了崭新的民间史观。野史作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史学,不可避免地残存了封建史学的某些烙印,最突出的是颂扬帝王功绩与使用记异手法宣扬迷信史观。因此,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的阿谀之辞在史书中屡见不鲜。例如,当谈到康熙帝时说他是“圣祖至德纯孝”,说康熙11岁时,“慈和皇太后崩逝,当时呼抢哭踊,尽礼尽哀,圣孝纯诚,已为薄海传诵。”(《清朝野史大观》卷一,第13页。以下仅列卷页数码)又说康熙帝把有关治国安邦的“三大事”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使世代永志不

7、忘。“圣祖初亲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爰亲书大略,悬之宫中柱上。至三十一年谕旨述及之,犹云至今尚存。圣祖之宵旰勤民,即此可见。”(卷一,第16页)又说道光皇帝是如何的节俭,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宣宗御宇三十年,服用之俭,为史册所罕见。所服套裤,当膝处穿破,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卷一,第62页)类似这些歌功颂德的记述很多,说明野史在封建统治下也深受正史那种忠君与美化帝王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样,《清朝野史大观》(以下简称《野史》)也存在记异的迷信色彩。如在讲述太祖努尔哈赤击败叶赫哈达时,说“上遣武理往侦

8、,由东路行百里许,度岭。群鸦竞噪,若阻其行者。欲还鸦乃散,再行鸦复噪,飞鸣扑面,几不能前。武理甚异之,驰归以告。太祖命由札喀路向浑河部侦之,亟驰往,果见敌兵”(卷一,第1页)。这就是用叙述群鸦“竞噪”、“阻其行”的记异手法,使太祖努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