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

ID:9758943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8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_第1页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_第2页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_第3页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_第4页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艺学“边界”论争之我见【内容提要】文学和文学理论边界论争的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基本观念、文化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对立,并且暗含了话语权的争夺和转移问题。学术要前进固然必须继承和赓续,但更加不能缺少超越和变革,特别是质的超越和变革。“电信技术”、“电子媒介”这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当今世界的巨变及当下人类生存境界和审美文化实践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带给文艺学研究的绝不仅仅是扩容的需要,而是包括文艺学研究在内的整体人文学科的治学方式及学术活动样态的重要变化。其主要表征就是:学科研究→问题研究。突破学科壁垒的“问题”研究,在今天是一种有效地介入现实、

2、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关键词】守界/扩容/电信技术/学科研究/问题研究目前的中国学术界,有文学和文艺学的所谓“边界”问题的讨论,正在许多学者间热烈展开。近一两年来,北京和全国各地举行的各类文艺学学术会议,几乎都涉及“文学边界”和“文艺学边界”问题。有的则完全以“边界问题”为中心。我国具有广泛影响的、重量级文学理论刊物《文学评论》,自2004年第6期起,开辟了“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讨论”专栏,至今已出版的两期,发表了几位著名学者的文章,其中就有在“边界”问题论争中处于“台风中心”的钱中文、童庆炳、陶东风等先生的大作。近年来的其他一些刊物,如长春的《文艺争

3、鸣》、石家庄的《河北学刊》、南昌的《江西社会科学》等等,也有不少讨论“边界”问题的文章发表。特别是2002年以来《文艺研究》发表的许多关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有关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方面的文章,也都涉及文学艺术和文艺研究的边界问题。作为一个人文科学研究者,应当从什么地方进入这个问题,以什么眼光去审视和评述这场争论呢?    在表面现象背后问题哪里是“扩容”和“守界”这么简单!第一,在父辈与子辈学者上述表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基本观念甚至根本文化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对立,因而也决定了他们双方言说立场的对立。双方提出问题和阐述问题的方式和立场根本不同

4、,如今年第1期《文学评论》发表的李春青教授《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解读》一文所点出的:父辈学者大都持守人道主义精神和精英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道德理想主义,张扬一种以审美为中心的纯文学观念和纯粹精神生活方式;子辈学者则大都带有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的后现代倾向,视传统文学理论研究模式为僵化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和传统知识分子乌托邦精神价值观念的产物,是过时的、已经无法应对现实文化现象的陈旧方法和观念。第二,这里还存在着两个时代所赋予的不同知识分子角色的基本冲突——是做“立法者”还是做“阐释者”?以往的历史赋予知识分子做学问

5、以“立法者”自居,做“一元主义”的学术之王,为学术立法;如今时代变了,在“多元”的时代氛围中,那“立法者”的王位已经或正在摇摇欲坠。于是多元时代的学术“阐释者”应运而生了。我特别赞赏李教授如下见解:“这种‘阐释者’的最大特点就是认同多元主义的不可逆转性,放弃‘对于普遍性和不可动摇的真理基础的哲学探求’,将话语行为改造为一种以平等的态度进行的‘有教养的交谈活动’。”(注:李春青:《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解读》,《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第三,这里也确实存在着李教授所指出的话语权的争夺和转移问题。前辈学者钱中文先生在《交叉与融通:文艺学学科建设200

6、5高峰论坛》上做主题发言之余,指出了子辈学者要“弑父”,要剥夺父辈学者话语权的问题。(钱先生是我一向尊敬的前辈学者,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杜书瀛研究员攻读博士学位时,也得到过钱先生和其他许多前辈学者的诸多教诲,至今难以忘怀。)撇开情感因素站在一种纯学术的立场,我想说,这种学术上所谓的“弑父”能够避免吗?学术上的变革即使是质的变革,也包含着吸纳的成分。子辈与父辈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学术继承和赓续关系,在学术继承和赓续中进行着变革和超越。父与子当携手共图学术大业。在学术论争中首先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文风,必须以学术真理为追求目标,并以实践为检验

7、学术真理的标准。要尽力摒除学术之外的东西,以一种平和的研究问题的心态去参与讨论。    变革超越:学术发展之常态然而,学术正是在论争中前行的,在以学术真理为目标的批评与反批评中发展繁荣的。在论争中,吐故纳新,涤旧催新。学术要前进固然必须继承和赓续,但更加不能缺少的是超越和变革,特别是质的超越和变革。不超越、不变革,学术就成为死水一潭,故步自封,失去阐释对象的生命活力。学术正道是沧桑。“沧桑”者,就是说的超越和变革,也可以叫做“革命”和“反叛”,在哲学上也可以叫做“否定之否定”。美国科学哲学家、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注:[美

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