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

ID:9778048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8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_第1页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_第2页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_第3页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_第4页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的论文[摘要]人口因素与体制性因素造成了辽宁省巨大的就业压力。缓解辽宁省的就业压力对于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辽宁省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率,推广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扩大就业范围等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就业压力;就业增长;对策    一、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  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老工业基地的特殊

2、历史条件导致劳动就业的总量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辽宁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截至2005年底,辽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7%(见表)。而根据辽宁省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实际失业人口137.7万人,失业率为10.89%[1]。辽宁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经济发展自然失业率7%的警戒线,形势严峻。   目前,辽宁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新增劳动力人群。新增劳动力人群主要包括刚从各个等级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完成学业后进人劳动力市场成为新生的劳动力。.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显示,2007年辽宁省预计共有普通高

3、校毕业生19.44万人,较2006年的增幅为12%,再加上前面未能就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新增劳动力群体造成大量的摩擦性失业。  2.农村剩余劳动力人群。辽宁的城镇化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大。据估计,辽宁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超过200万人,有2/3的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在省内,每年由外省净迁入约30至40万人,这更加剧了城镇就业市场的压力。  3.就业后的失业人群。就业后的失业人群就是下岗职工人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措施,原有就业模式囤积的大量冗员在改革的过程中被大量释放出来,使原有计划

4、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显性失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仅2001-2003年全省有175.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辽宁的多数有色金属和部分煤炭采掘企业早已处于资源枯竭状态,不得不采取关闭破产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辽宁这类国有企业破产11户,涉及国有职工14.5万人,集体职工7.3万人。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享受着“高就业、低工资”的统包统分待遇,没有任何就业压力,职工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造成了下岗职工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为有限,这部分群体是影响辽宁地区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2]。    二、缓解辽宁

5、省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1.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扩大就业容量、拓展就业空间的基本条件。辽宁应推行能够让经济增长与就业良性互动的经济政策。首先,从经济制度上讲,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仍然在吸纳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型国有企业、优势国有企业、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采取保障政策,通过下岗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债转股项目的实施、国债贴息项目的开展、主辅资产分离等方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能力。对一般竞争性领域采取退出政策,将有限的国有资产向关键性领域集中,以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同

6、时鉴于辽宁国有经济将进行战略调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无法承担创造就业主力军的任务,应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其次,从企业规模方面讲,应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重视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逐步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促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3]。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加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辽宁省要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发展第一产业,通过改组、改造来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发展后劲,将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发展小城镇并举,实现第一

7、产业比重下降与劳动力减少的同方向变化。发展第二产业,对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传统支柱性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本提升,运用数字化设计、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计算机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实现制造业的系统集成化、信息数字化、操作人性化、运行高速化、产品的精深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制造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广泛带动作用的生产体系,拓展第二产业的就业市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在注重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应按照市场化、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