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

ID:9783591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9

上传者:U-991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_第1页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_第2页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_第3页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之维[摘要]现代主义的出场意味着审美现代性的成熟。在审美现代性的语境下西方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媚俗的倾向,在大众化、商品化、审美创新和创作流派的的具体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媚俗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L.    现代主义的出场意味着审美现代性的成熟,这种成熟表现为艺术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并且自觉地采取一种批判的立场。现代唯美主义最为响亮的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所谓的纯艺术。与浪漫主义运动相比,现代主义在审美的观念上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与从美学自觉到艺术自觉这一过程相对应的,是文学的社会立场的变化,这或许是更为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浪漫主义运动只是以一种人性启蒙的姿态内在于启蒙运动之中的话,那么,现代主义已经以一种不合作的态度站在了社会进步的反面。1863年,当波德莱尔宣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时候,他已经在艺术领域敏锐地感到了现代性的某种悖论性: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在波德莱尔的关于现代性的这种定义中,艺术与现实社会的某种对抗性清晰呈现。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里,大都市巴黎的风光背后,是横陈街头的死尸、潮湿的牢狱、腐烂的天花板、胆怯的蝙蝠,与早期社会进步给人带来的乐观色调相比,波德莱尔很显然在此表现出进步的另一面,展现出某种精神的骚动:忧郁与理想、叛逆与死亡。  这种西方现代性的反传统倾向与宗教作用的衰微,都从不同程度引发了人们的信仰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西方审美现代性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其世俗化的倾向,加上现代社会审美经验的改变,这些因素导致西方审美现代性必然与媚俗结盟,并表现出其媚俗的面相,从而也使审美实践具有了媚俗的潜质。而且,媚俗已经内化到西方审美实践之中,在西方审美现代性的许多方面表现出来。媚俗在西方审美现代性中有复杂的表现,这里主要从审美的大众化、审美的商品化,以及媚俗在审美创新和文艺流派中的表现三个方面人手,揭示出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在审美的大众化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前现代社会中,少数的艺术家专事创作,其成果用来为宗教服务。之外,他们的成果主要是为宫廷和贵族服务的,审美基本上被他们垄断,审美活动既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又是其追求闲情逸致的方式,还可以作为家庭装饰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时的审美创造者与享用者基本上是分离的,因为有经济上的保障,艺术家不必考虑生计,满足上层的需要就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目的。为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审美的高雅、超越和精英化,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剧,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削弱了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促进了个体的自由,审美也成为自由的确证和人们追求的目标,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民主、平等在社会各个层面的落实,社会等级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物质和精神的垄断被逐渐打破,审美的垄断性和封闭性开始让位于普及性和开放性。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上层和精英仍然是审美的重要力量,但不再是审美的最主要的力量,中产阶级则成为审美的主力。当然,审美需求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欣赏美;有人是把审美作为提高身份与身价的标志和资本;有人是为了放松、快乐和消遣;有人是为了消磨时间,逃避无聊、乏味、空虚。尽管如此,审美大众化为满足这些目的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同时,审美也只有满足了这些功能才可能被欣赏者认可、购买和享用。实际上,从西方审美实践看,西方审美现代性也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功能。小说的出现就有利于审美的大众化,绘画、音乐等其他审美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审美实践改变了对大众的态度,关注大众的审美需求,甚至有意识地表现大众的审美趣味。后现代主义文艺甚至颠覆精英与通俗的对立并抹杀其界限,借鉴大众文化的经验,供大众消费,费德勒以此来概括后现代文艺的特征。西方审美现代性在满足了审美需求、实现其目的的过程中,它的媚俗面相也得到了展示。   审美的商品化也是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的显著表现。随着审美的大众化,艺术品开始进入市场,只要有钱,也愿意买,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艺术品;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就能够消费艺术品。这样,审美逐渐走向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一旦艺术品成为商品,其功能也就出现了分化:一方面,它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它逐渐丧失了其神圣性和神秘感,具有商品化的倾向和危险,只不过其商品性尚处于萌芽状态而已。现代性的来临加剧了审美商品化的进程,直到审美品彻底地沦为商品。文化工业的出现,使审美商品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实际上,文化工业是商品生产的一部分,它以赚钱、追求利润为目的。为了达到其目的,它可以模仿任何流行艺术、先锋艺术的技巧,只要市场认可就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则标志着审美商品化的顶峰。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意味着自然领域与无意识领域这两块最后领地的商品化。由于商品生产与商品逻辑进入到这些领域,并成为支配这些领域的法则,审美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经济变成了文化、文化变成了经济已经成为必然。一方面,经济以审美为手段引发人的消费的冲动,审美刺激着人们的感观,制造了快感、欲望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审美创造彻底沦为商品生产,审美创造物成为获取经济利润和利益的产品。欣赏一下沃霍尔的《钻石鞋》,你就可以发现商品对审美的全面渗透。既然要通过市场的认可,审美当然要满足上帝的需求,它的媚俗也就理所当然了。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性在创新和文艺流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兰波所说的必须绝对地新恰切地概括了审美现代性对新奇的追逐,它强调革命、断裂和创新,其恶性发展导致了新之意识形态,新成为一 种标准和价值追求,直到彻底地否定了自身。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新:一种新是真正的创新;另一种则是仅仅通过求异而得到的新颖,它是一种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它貌似新颖,但仍然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创新,有时甚至以表面上的新掩盖了其骨子里所特有的陈旧、陈腐,并有可能成为流行的时尚,并具有了媚俗的成分。这样,媚俗也注定内在于现代审美实践之中。审美现代性对新的追逐中也存在着这两种创造,由此可.L.以发现其媚俗的面相。除此之外,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性也表现在现代文艺流派中。在前现代社会中,美被视为绝对的、神圣的,它作为理想和典范而高悬于具体的作品之上。但现代人认为,美具有了相对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现美和美的理想。浪漫主义文艺接受了这种观念,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审美实践,开启了审美世俗化的先河,哥特式建筑、洛可可艺术、巴洛克艺术都表现出了审美现代性的这种倾向。这些艺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空洞而乏味;重视形式上的探索及其作用;注重视觉上的刺激、浮华、艳丽和享受;艺术风格华丽、夸张;给人的感受是神秘、好奇、刺激和浮华,并因此具有了媚俗的特点。实际上,审美的媚俗化还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反对当时的宗教、社会对人的束缚,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强调与神性对立的人性的重要性,并极力挖掘和展示人的感性的、世俗的一面,虽然这些艺术借助于媚俗来批判现实、张扬感性,但其中不乏媚俗的嫌疑。例如,在拉伯雷的《巨人传》、薄迦丘的《十日谈》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等经典作品中,充斥了大量低级的、调笑的内容,甚至故意用感官刺激来挑逗读者的兴趣和想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的一面。媚俗的特点在浪漫主义思潮之后的审美实践中也屡屡表现出来,有时甚至更为明显。自然主义小说对事实的事无巨细式的展览、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呈现、对读者感官的重视,开拓了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存在着刺激读者感官、满足读者欲望和猎奇心的媚俗性,这在左拉的《娜娜》等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意识流小说对意识的细致描绘,对人物怪异的、变态行为的刻画,对丑陋的心理世界的展示,既是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也表现了现代人的自私、封闭、窥视欲、无聊、空虚,其媚俗的一面跃然纸上;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平庸、商品化和无聊感更反映了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知媚俗已经深入到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机体。  西方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亟待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而且,媚俗也只是其一个方面,它难以涵盖其他方面,也不能替代和否定对它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深化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认识,从而在对我国相似的问题上达到理论的自觉。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