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

ID:9805889

大小:10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10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_第1页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_第2页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_第3页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_第4页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针刺伤的防范及应急措施?指导老师:唐莹小组成员:庞娜?、陈淑冰、李月桃???????????????????????????【摘要】?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等的不正当处理造成的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经常接触到锐利的器械,因此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势必不可免的。尤其是在工作繁忙和抢救患者时,极易忽略个人防护,受到针刺伤的伤害,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

2、体,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而在工作中规范的安全操作流程,掌握锐器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可有效的避免和减少针刺伤害、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感染。近几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制定了预防针刺伤应遵守的条例,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最低,使护士更好地履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

3、;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可导致受伤者局部出血。同时被病原体污染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经常接触注射器等锐利的器械,由此,极易引起针刺伤,随着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因此,如何让预防针刺伤及针刺伤后的处理成为护理工作迫不急切关注的问题,现就针对针刺伤的相关问题,预防及处理进行综述。1、????????资料和对象1.1??????????临床资料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2007年中国学者对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显示,年平均

4、针刺伤的发生率是88.84%,其中内科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5.16%【1】。毛秀英等对1075名临床护士在过去一年里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866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0.6%;被调查者人均针刺伤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有24人,由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2】。最新统计显示,全世界每30秒便有1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针头刺伤,每年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发生。美国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xposurePreventio

5、nInformationNetwork,EPINet)报告护士被针刺伤的概率2002年占医护人员的45%,2003年占37.8%。关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美国报道为10%?34%;意大利报道外科护士为11%,内科护士为10.6%。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1998)。针刺伤时,只需0.004毫升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比率为0.3%,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2、????????针刺伤的常见部位   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

6、部位很多,因操作时因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部位有指尖、手掌、手背、前臂、身体背部等,其中最容易被刺伤的部位是医务人员的手指。3、????????针刺伤的危害  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院内传播病毒的重要途径。据美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的原因80%-90%的原因是由于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

7、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危险。4、针刺伤的危险因素4.1人为因素   工作时间短由于工龄短的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注射操作不熟练,动作不规范,对使用后的针头处置不规范,工作忙时很容易出现忙乱4.2不良工作行为   针头回套虽然标准预防明确禁止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医务人员也接受过相关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极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4.3环境因素   针头裸露各种注射、采血及拔针大多在病房进行,而目前没有在每一

8、个病房设置利器桶;遇到需拔针头时,很难做到再回去推治疗车,需将针头连同注射器或输液、输血器带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