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

ID:10821892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_第1页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_第2页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_第3页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_第4页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遗传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及薯蓣属植物中的应用论文吴宝成,杭悦宇,.freelmapentaphyllumMakino)栽培条件与绞股蓝皂苷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立陶宛研究者对748种药用木本植物进行了引种试验,49%的物种能够适应立陶宛当地环境,其中262种植物可以引种到立陶宛国内[3]。毛地黄(DigitalispurpureaL.)、砂仁(AmomumvillosumLour.)、金鸡纳(CinchonaledgerianaMoens.)等药用植物过去完全依赖进口,它们的成功引种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4]。1.2系统选育(纯

2、系育种、选种)纯系育种是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在药用植物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李志亮等[5]对蛔蒿(ArtemisiamaritimeThunb.)采用单株选择的方法,连续三年进行株选,获得51株有效成分山道年含量在2.30%~5.80%的高含量群体,其中山道年含量高于3.0%的植株占90.1%。Varga等[6]以挥发油含量为主要指标,对中欧广泛栽培的牛膝(HyssopusofficinalisL.)进行了系统选育,获得了可进一步研究的育种材料。赵寿经等[7]运用高产选育方法,育成吉参1号品种。KummorifoliumRamat.

3、)中选育出具有优良栽培性状且高产的“红心菊”和“小白菊”两个推广材料。2基于人工创造变异的育种途径(狭义育种)2.1有性杂交育种赵合句等[10]对1983年育成的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与荠菜属间杂交品系进行了比较试验,发现杂交品系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韩宁林等[11]对湖北不同群体间银杏(GinkgobilobaL.)远距离花粉授粉,获得在叶产量、芽数、苗高和地茎粗等方面具有杂种优势的后代。刘玮等[12]于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L.)植物的有性杂交试验,研究表明18个组合中有5个获得

4、了杂种,同时发现后代结实率存在较大差异。王秋颖等[13]对多个天麻(GastrodiaelataBl.)品种进行多年正反交试验,培育出4个杂交品种,其中3个是高产品种,同时这些品种遗传稳定,箭麻个数和产量与双亲相比都有较大的提高,可大面积推广。2.2诱变育种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方面也有应用,罗登庸等[14]用激光照射薏苡(Coixlacryma-jobiL.)种子胚部,实验发现,当代至第四代薏苡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产幅度10%~130%。黄丽华等[15]发现采用新型诱变剂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处理过的

5、烟草(NicotianatabacumL.)NC89品种,其苗高、发芽率、成苗率等在一定诱变剂浓度和处理时间条件下均有显著增加。空间育种技术已成为一项独立的育种技术,药用植物空间育种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文远等[16]发现经过航天处理过的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种子,其发芽率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普通对照材料。经过卫星搭载15天的黄芩(RadixScutellariaeGeorgi)与普通植株对比发现:航天材料的根长、根粗、株高都明显增加,同时发现染色体类型也发生了畸变,出现了染色体裂片、染色

6、体桥、落后染色体和先行染色体[17]。2.3倍性育种乌头(AconitunCarmichaeliDebx.)、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人参与平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等都有花药培养成功的报道,并且以上各材料最终都获得了再生植株[18~21]。EelcoenthaarvensisL.var.piperascens)和库页薄荷(M.gachalinensis)为材料所诱导的异源四倍体具有抗粉霉菌、抗寒等特点[24]。值得注意的是细胞流式仪(floetry)技术在植物染色体倍

7、性以及杂交辅助研究中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5,26]。2.4细胞工程、组织工程应用Fujita等[27]通过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rhizonSieb.etZucc.)未分化细胞的悬浮培养得到红色素、抗生素和紫草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并在生产上成功推广。张治国等[28]发现条叶龙胆(GentianamanshuricaKitag.)离体根培养的愈伤组织中,添加1mg/L的金雀花碱,能够促进龙胆苦苷的产生。王康才等[29]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丹参愈伤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分泌的影响,发现2,4-D抑制水溶性总酚的形

8、成,同时KT能够提高总丹参酮的含量。另外血根碱(sanguinarine)、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小檗碱(berberine)、人参皂苷(ginsengsaponin)等一大批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此项技术先后进入了商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