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

ID:32571743

大小:78.1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上传者:U-25957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_第1页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_第2页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_第3页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_第4页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实习地点:耀州窑、陈炉古镇、延长石油基地、枣园、宝塔山、黄帝陵等实习时间:2013年6月16日至2013年6月18日实习目的:了解耀县陶瓷发展史及现状、延安市的规划情况、感受红色革命等实习概况:6月16日,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铜川市耀县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综合实习,6月17-18日在延安市进行为期两天的综合实习。通过了解耀县陶瓷的发展史以及现状、延安市的规划情况、感受红色革命等,结合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为综合实习的课题研究和报告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本次实习主要考察了耀州窑、陈炉古镇、延长石油基地、枣园、宝塔山、黄帝陵等地方。在实习观察中,使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会了从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规划等学科的专业角度来看待问题,充分认识了铜川市的产业转型、延安市的地质地貌等。耀州窑陶瓷的兴衰带来的思考1.耀州窑陶瓷的简介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陶瓷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在铜川乘车东南行,约15公里处有一山镇,名曰陈炉镇。陈炉镇是闻名古今的陶瓷重镇,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它是继承耀州窑千年炉火不熄的惟一发祥地,延续历史1400多年。元代后期,陈炉窑的制瓷技艺和规模已超过同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其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陈炉耀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绣花等。其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有时还会呈现出特别的色彩,韵味独特,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长期的生产实践,在陈炉的陶瓷家族中涌现出一批既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陶瓷制品。最具代表的是刻花青瓷作品,上好的刻花青瓷作品表面近乎平滑,而纹饰图案却历历在目,青釉填平的痕,恰似一渠清水,那流畅的刻花线条,给人以一泻千里的联想。2.近代耀州瓷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炉人又烧制出了公道杯、倒流壶、凤鸣壶、良心壶四种特色产品。后两者是陈炉人的自创,这些产品以其功能奇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瓷爱好者的青睐,也使得陈炉耀州瓷的声名更为远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耀州瓷产品质地优良,釉色清秀,但因现代人喜好细瓷,耀州瓷逐渐走向了下坡路。耀州瓷的衰落在陈炉镇表现得最为显著影响很大,由于需求大幅下降,陈炉陶工一波一波下岗,积货过多让一些瓷厂无法正常生产,车水马龙陈炉耀州瓷却逐渐走向了下坡路。3.耀州瓷面临的问题①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艺术陶瓷生产企业数目虽多,但大都以家庭作坊为主。目前,陈炉镇还没有形成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经济效益优势的大规模龙头企业能带动陈炉镇陶瓷工业的发展与升级。 ②人才流失严重和创新人才缺乏手拉坯技艺是传统制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陈炉的手拉坯技艺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一些人甚至能拉出4、5米高的泥坯,颇受省内外同行的青睐,也因此,一些手艺好的人被全国各地的“瓷都”竞相高薪聘请,像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佛山等等。陈炉本地反而出现了人才紧张的状况。我们参观的那个作坊,一般参与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人员就只有两三个,而且大多是制作仿制品,创新的瓷器很少有人研发出来,缺少创新知识和会创新的人才。导致产品千篇一律,生产效率低。③销路不足及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模式粗放、传统、陈旧,销售渠道不畅,在专业化营销不存在的情况下,慢慢的耀州瓷器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逐步降低及影响力大大下降,而且还会造成在销售通路上的恶性循环。所以,出现了难上加难的困境。⑤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由于收入太低,年轻人愿意到外地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当地学这手艺,导致年轻一辈的技术人员缺乏,当老一辈的工人退休时,这耀州瓷的手艺还会面临着失传的危机。⑥政府部门投资力度不够陈炉镇是政府专门管理有关陶瓷产业的特色地区,几年来虽经努力,但离形势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规范陶瓷市场行为、治理无序竞争、促进企业合作和引导产业发展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乏力,投入明显不够。4.耀州瓷的出路探究耀州瓷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现象,他体现了整个陕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民俗文化走出困境呢?我认为:①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产品的生命力。而如今的产品大多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传统产品或是仿制品,比如粗瓷缸、碗、碟、盆、罐之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变化。因此,就难以为现代人所喜爱和接受。这一方面是缺乏市场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手艺人思想保守的表现。产品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化,了解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才会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思进取、不知变化就难以有长足的发展。 ②培养创新人才鼓励青年一代的制陶者深入全国陶乡瓷都,虚心求教,要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培养此类人才,将会对陈炉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陈炉镇今后也应该有一批全国有名的手拉坯艺人、刻花艺人,用名人效应、品牌效应带动整体经济效益。③结合旅游业共同发展陈炉镇的耀州瓷与当地旅游业一起发展,旅游业做起来了,产品就有了另外一条渠道的销售平台,这样能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制陶员的工资待遇提高了,整体的发展就会一并带动起来。5.与景德镇瓷文化的对比(1)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耀州瓷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在我国乃至世界漫长的陶瓷发展历程中,景德镇陶瓷是最具浓墨淡彩的一笔。景德镇“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千年制瓷史使得景德镇积淀了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是由陶瓷生产相关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融合而成,是集地方文化、时代特征、文化时尚工艺水平、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手工业文化。景德镇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不仅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陶瓷艺术精品,也成就了景德镇享誉世界“中国瓷都”、“中国四大名镇”等美称。(2)景德镇具有浓厚的陶艺氛围作为千年窑火不断的瓷都,景德镇有许多国家级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研究所,陶艺研究中心等机构比比皆是,制瓷业作为八大经济支柱之首遍布大街小巷,陶艺市场规模宏大,更有各种古窑遗址,瓷文化山水风景区,可以说是一个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布局,城市发展都与陶艺息息相关的城市。在这一点上,耀州瓷文化则逊色很多。(3)陶瓷资源都很丰富景德镇具有非常丰富的陶瓷原料资源。其陶瓷原料主要有瓷土(瓷石、瓷土)和高岭土两种。截止2005年底景德镇探明陶瓷土资源储量为2055.9万吨,探明高岭土资源储量为545.3万吨。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景德镇市陶瓷土远景 资源储量达5000万吨,高岭土远景资源储量达2000万吨。耀州生产陶瓷的原料高岭土、陶瓷粘土、焦宝石、紫砂土铜川市贮量极为丰富。从已探明的局部储量看,耐火粘土储量居全陕西省第一,陶瓷粘土储量居全省第三位。据地矿部门踏勘,陶土11亿吨,紫砂土2.65亿吨,而且品位高、杂质少、工业利用率高。(5)景德镇科研实力雄厚,陶艺人才丰富景德镇拥有的我国惟一的一所专门培养陶瓷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各院系都会做出大量的科研成果,并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并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依托,整合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等的陶瓷科研优势资源,组建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国家陶瓷质检中心、标准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落成也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为占领高技术陶瓷的下一个制高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耀州瓷文化正面临着人才缺失的情况。(6)景德镇开展了“瓷博会”“瓷博会”的促进作用——自从2004年举办的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会以来,“瓷博会”已经成为了景德镇向世界展示其魅力的一个良好平台。这对于促进景德镇与国内外陶瓷文化的交流以及扩大景德镇在陶瓷产业的影响力发挥了其良好的作用。“瓷博会”是“中国瓷都”景德镇在新世纪展示新形象的一次时代机遇,是“让世界了解瓷都,让瓷都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口。耀州瓷也应该举办或参加以“瓷博会”,寻找自己的差距,学习国内以及国外其它产瓷区的先进经验,努力提升自身优势,为耀州陶瓷产业的重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薛东星.铜川耀州窑博物馆[J].文物世界,2000,(02)[2]宋伯胤,耀州窑窑陶瓷艺术.收藏界2008,(10)[3]杨静,陕西日报.陕北观察,2010,(3)[4]张洁.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浪潮中回望中国耀州窑[J].陕西师范大学,2008[5]陕西省铜川市陶瓷资源及产业概况http://www.szgcc.cn/news_detail/newsId=c634abc4-63fb-4d13-9ab2-63616acc6d89.html[6]景德镇瓷文化的传承与商业发展(SWOT分析)——华中大管理学院暑期实践瓷文化调研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