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ID:10115859

大小:30.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0

上传者:U-9102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_第1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_第2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_第3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_第4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过去数年里,我曾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习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也曾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奈。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以后,使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其教育课程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书籍中的语文知识绝不是远离现实、与人类世界毫不相干的,而是人们通过认知、经历、体会、想像等一系列活动之后构建起来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知识索然无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善于发现和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不能积极运用观察、体验、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强语文活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突破口。在完成《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有幸参加了关于课程改革实验的培训,在专家们提出的“大语文观”的论点引导下,我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围绕课本反复训练等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广泛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地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为深刻的体会有以下两点:一、走向大自然,学会借助客观事物理解语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语文世界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就像是一个潜藏着无数故事的、巨大而美丽的生物园。学生置身其中,目的是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语言表达自已的感受,舒发自已的情感,并以恰当的文字书写出自己心中的故事。他们不仅要学会交流,还要学会分享。语文学习中的“听”和“读”就好像是学生在“生物园”中了解、选择和收集原料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观察和分析,更需要实践,如果没有实践,获得的“原料”使用起来就不可能得心应手。正如学生听到的和读到的语言材料就很难被融汇贯通、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一样。比如课文中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花儿在对人们点头微笑”“飘扬的五星红旗像一团燃烧的火”等等,学生因为见到过枝繁叶茂的大柳树,也见过绿色的丝带、微风中的花朵、熊熊燃烧的烈火,所以能够十分容易地理解,并在说写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对于我们大西北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碧绿的荷叶、白色的荷花等客观事物无法在脑海中产生清晰的印象,所以,要想理解“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语句,就不会是迎刃而解的事。一旦老师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不当,学生便只能一知半解或死记硬背了。显而易见,让学生通过经验、通过实践去学习,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索和发现。今年四五月份,我们把握机会,带领学生去本地武侯祠、解放广场、人民公园 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参观游览,学生兴趣盎然,看、听、闻、摸、问等探究式的观察实践活动,在学生自然的期待状态下展开,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中进行,在学生脑海中产生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语言材料的愉快获得中结束。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明显地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作文中“灯光下,蓝宝石似的玻璃窗反射着淡淡的光芒,把楼前的假山和花池也映照得蓝茵茵的,为雄伟的机关大楼增添了几份严肃和几份神秘感。”“梨花一团一团的,没有一朵独开。它们挤在一起,好像象是比美,又好像是因为花朵太小而害怕风婆婆把它们分开似的。”等生动的描述,都是在走进大自然之后才能完成的。二、走进生活,通过实践、体验的过程感悟语文,收集语言信息。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曾经提出:“科学世界是世界的理性沉淀物,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人在科学世界里所获得的理智方面的发展,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被赋予其人生的意义,并且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性才能作为理性而显现出来。”现代课程生态观之所以非常强调回归生活,就是因为在现代人(尤其是小学生)的生长家园中,原始的“生活世界”被严重地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人唯一的生长家园。于是,在学校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此,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人的生长危机、教育危机,就必须重返“ 生活世界”。学生学习也必须走进生活。生活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从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宝贵的个人直接经验和充分的情绪情感体验。在语文知识这个巨大的“生物园”中,“说”就是交流。要会推销自己,善于同他人合作,要善于质疑,善于把自己的设想讲给他人,要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才能全面认识各种“原料”的本质及其它情况,广泛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积累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为自已创造佳作奠定基础。学生怎样才能掌握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呢?显然,仅靠书本中学到的语言和教师的示范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可以为人们提供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通过生活实践去获得语言材料是更直接、更广泛的。如果把已经从课本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中每一次对话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中的“写” 正像学生从语文知识这个巨大的"生物园"中获得所需原料之后,具体操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也是直接体现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他们需要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交流等多种搜集校园内外的写作素材。只有通过语文实践,学生才能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才能体现出真实、生动的特点。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即使是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他们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都会按照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经验,选择不同的“原料”,炮制出各种风味独特的“佳肴”,而绝不会是千篇一律的。这也正是我们目前所提倡的创新意识的体现。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