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

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

ID:10126409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1

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_第1页
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_第2页
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_第3页
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禅境与诗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禅境与诗境禅境与诗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禅境与诗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禅境与诗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结合,尤其融合吸收了老庄哲学,产生了初唐兴起到中晚唐全盛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把般若空观向泛神论发展,体现出全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

2、面貌,并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深深影响着文学创作,这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禅宗对诗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诗人的人生态度、创作态度的影响体现到诗歌作品本身,如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和以禅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诗歌意蕴,以及在诗歌欣赏评论方面的以禅喻诗,等等。禅与诗,有深层次的联系,二者是双向式的相互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禅宗对诗歌意境的影响作些探讨,意欲一窥禅境与诗境的相通契合处。  “禅”在梵语中是沉思之意,译为静虑。《坛经》释为“外离相曰禅,内不乱为定”。禅宗讲求对自身对外物应有禅定式的观照,才能“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3、禅定的过程是静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摒躁趋静,平和凝息,达到无我无物的超然境界,就是一种“心如朗月连天静,性似寒潭彻底清”的境界。那些精研佛理或与禅僧们酬和往来的诗人们,在禅宗对空静的追求影响下,于诗作中表现了空寂或空灵的审美情趣。可见,在禅境对诗境的渗透中,首先造成了平淡空寂艺术追求。这一点,在以王维为首的一些山水诗人中表现尤为突出。  清人王士祯称“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王维有一首小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润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罕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独自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凋零,在开落之间没有欢乐悲哀,在刹那的生长中无始无终,因果相续,空寂之情,溢于言表。禅宗

4、讲求“对境无心”,“无住为本”,对一切境遇无悲无喜,不尘不染,心念不起,这首小诗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我们读不出诗人的感情何在,难怪胡应麟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王维善于在诗中表现一种空寂的境界,特别是描摹了大自然的静态美,抒发出人们面对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感受,这是他抒情诗的一个成就。他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就传达出空寂之感。王维是禅宗信徒,禅宗的意识在创作时渗入艺术表现中是自然之事。禅宗讲求泯灭一切界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5、但然寂静,即是大道”这样的追求使近禅的诗人们对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采取静穆观照的方式,体味永恒本体的清静与虚空。无论是寂寞开落的辛夷花。空林秋月,还是野渡孤舟,深山远钟,都在诗人营造的无人之境中传达出空寂渺远的审美情味。  清人杨益豫在《方外诗选》序中描写了作诗与参禅的相似性,他说:“当夫冥心取影,入瓮撚须,木然兀然,入无声无臭而不知者,诗境也,抑禅象也:当夫水流花放,悟彻慧通,融然杳然,至于不生不灭而不知者,禅象也,抑诗境也。”的确,诗人以参禅的心态作诗,心境平和,外界事物入此心境,无不得以静虑,化为沉静空寂的诗境。这些诗作中,诗人们选取的意象多为白云、落叶、空山、寂林、古刹、翠竹、暮钟、

6、明月、古木等,这些意象的色彩是淡淡的,多是冷色调,给人凄清、古意之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在多年的文化积累中形成固定的审美情感指向,如明月,是寄托思念与孤独寂寞的象征;如暮钟,是清空微茫的韵味显现:如落叶,意味着生命的沉寂飘零:如空山,是隐遁自我。悠然出世的洒脱……诗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意象入诗,与其接受禅理熏陶的坦然寂静的心态不无关系。禅宗影响了创作主体的思想心态,使其不断淡化诗作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空寂、超然的境界。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这些意境空灵的诗作多是山水诗,弥漫空灵意味的意象多是自然中的景物,而这也是与禅宗分不开的,  禅宗是喜欢、亲近大自然的宗派,禅僧们一般是到远离尘嚣的山野空林

7、中参禅,坐禅。平静安宁的大自然有助于他们摒躁趋静,在对大自然静穆的观照中获取宁静坦然的心境。同时,自然界中花鸟草木鱼虫日月的生死幻灭时序更替,启发着他们的感受,在瞬刻中体味永恒,从而悟道。禅宗与大自然间无形中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因而,自然与禅相贯通,带上了人的主观意念和感情,深微的意蕴形成了诗的韵味,自然已非自然本身,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感受。  禅宗对自然的观照并不止是导向空寂,大自然本身也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