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

ID:10166308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_第1页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_第2页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_第3页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_第4页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与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相关对策,以期可以为我国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意见。【关键词】和谐社区;设计;思路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流程理清,明确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构建和谐社区,如何提高城市和谐社区规划设计的水平,创建文明社区。二、和谐社区发展规划的内涵和谐社区的六大要素:“生产发展,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安定文明、和谐并进、全面小康”,通过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的良性互动,使城

2、乡社区自治机制充满活力,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尽管城市化进程可以跨越式发展,但是社区的和谐发展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和谐社区发展是内外兼修的过程,强调软件、硬件建设相辅相成。硬件因素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居民住宅等各类有形的建设,软件因素包括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等政策体制方面要素。7因此笔者认为和谐社区发展规划,需要在传统的城市规划的概念中融入社会学的观点,注重社区中各种软、硬因素的结合。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更加关注社区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产权性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探讨怎样使入住居民

3、与新建社区间的磨合过程相对缩短。三、和谐社区规划的原则1、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统筹规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以人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围绕“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这一核心,全面发挥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带动作用。3、分类指导原则。城市社区、城中村、近郊农村社区的经济基础不同,每个社区应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四、和谐居住社区规划设计要点1、结构形态7(一)规模。综合社区不得跨越城市主干道,基层社区不得跨越城市

4、次干道,并不得跨越较大的自然分隔带。社区规模同时要保证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心和适宜的步行半径。综合社区以20000~50000人为宜,基层社区以5000~8000人为宜。(二)结构。采用综合社区一基层社区一基本居住单元(街坊)三级结构。基本居住单元(街坊)规模控制在100~150m,超过150m则失去良好的空间围合尺度,且不利于内部居民的相互熟悉与交往,低于100m给住宅围合布局带来难度,同时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造成影响。基本居住单元(街坊)规模按100~150m控制,居住户数一般在150~300户之间,在有效的邻里交往范围内,便于邻里互助。社区以基本居住单元(街坊)为

5、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利于私密性和安全防卫,基本居民单元以外的区域宜采用半开放或开放式管理,便于广泛的社会交往以及设施的共享。(三)密度。在保证足够的公共绿地、公共空间以及充分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的前提下,达到足够的密度及容积率,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土地浪费。(四)边界。社区边界明确,并区分不同的外部环境采用不同的功能配置与空间处理。临城市快速道路布置绿化隔离带,不宜布置商业和公共设施,避免设置出入口。临城市主干道以办公功能为主,避免设置出入口或做特殊处理。临城市次干道以商业、服务业和文化休闲设施为主。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用地边界不宜形成封闭的消极空间,预留为街巷空间

6、或公共步行绿化带。2、道路交通7(一)路网密度。城市次干道间距采用350~500m,采用高密度的支路系统,社区内支路间跟采用150~250m,支路划分的街区规模为120~150mx200~250m的长方形地块,城市中心高密度区可划分为边长100~150m的地块。(二)道路性质。城市快速道路和主干道以“大道”、“路”命名,城市次干道以“街”命名,城市支路及社区内道路以“巷”、“弄”、“胡同”命名,既标示出道路性质、等级与功能,又贴近传统街道文化和居民生活。(三)街道宽度。为了保证良好的街道空间尺度,促进社会交往、回归良好的街道生活,城市次干道道路宽度宜控制在25m以内,不得超过

7、30m。城市支路和社区内道路宽度不小于8m,不大于15m,若大于15m,需设置绿化或休闲景观带。若交通负荷过大,则缩小道路间距,提高路网密度。(四)车速。城市次干道车速严格控制在40km/h以内,支路及社区内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控制在30km/h以内,部分控制在15km/h。部分街道结合社区商业或公共绿带作为步行街或准步行街。限速街道落实限制车速的稳静化处理措施。(五)出入口。基层社区主出入口设在城市次干道上,并尽量靠近综合社区公共中心、公园和公交站点,基本居住单位(街坊)设两个出入口,分别靠近居民主导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