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ID:10290476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_第1页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_第2页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_第3页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_第4页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其标志是1922年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岑《教育独立建议》等方案的提出和当时南北各校师生的有关活动。尽管“教育独立”主张立意颇高,但在现实层面充其量体现为企望“教育经费独立”这一基本诉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后一度试行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那是一种力求在“法理上”为教育独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教育独立”理念在知识界引起一定共呜,直至抗战时期教育独立主张仍时有出现,该主张几乎成为民国时期自由知识分

2、子的一个玫瑰色的梦。已往学术界对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适当评价,更绝少从教育自身运行规律的视角作出解释和定位。本文拟就这段史事作一简要评述,以期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教育独立”主张由来已久。清末,章太炎即提出教育独立的设想:“学校者,使人知识精明,道行坚厉,不当隶政府,惟小学与海陆军学校属之,其他学校皆独立。”〔1〕其主旨是摆脱清政府对中等以上学校的干预,保证学术、教育的自由发展。与此同时,严复亦主张“政、学分途”,而王国维更明确强调:“学术之发达,存乎其独立而已。”〔2〕西方观念的启悟和中国书院的传统,使得上层知识

3、界对学术和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已有了清晰的近代意识。1912年,蔡元培作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其中论及政治家与教育家的区别:政治家是以谋现世幸福为其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故而前者常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因而他主张共和时代的教育应当“超轶于政治”〔3〕。此番议论,颇令时人耳目一新。蔡氏也确能“知行合一”,在民国肇始、党争甚烈的政治环境中,他组建北京教育部,全然不顾党派之分,请出教育专家、共和党人范源濂作次长,称“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

4、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4〕。显然,他在向世人表明教育的超然地位,也因此招致国民党内胡汉民诸人的不满和指责。一般说来,民国年间具有欧美教育背景的人士大多偏重大学教育,而留学日本的知识群体往往致力于初、中级教育。蔡元培和范源濂在民国初年便代表了教育界的这两种取向。蔡认定大学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引领和校正作用,他服膺德国洪堡等人的大学教育思想,注重高深学理研究,信奉学术至上和大学自治,为此着力营造“思想自由”的氛围,使得北京大学的改革成效显著。蔡本人虽隶属国民党,但任职北大期间却几乎成为“自由人”,他

5、力求避开党派干扰,建立一块学术净土;即使南方“护法”另建中枢,他依旧我行我素,独立行事,因而能够“领袖群伦”,深得自由派知识分子真心拥戴。然而1919年后,北方的办学环境明显恶化,内战连年,政局动荡,国立各校经费奇缺,备受困扰,师生罢教罢课风潮迭起,大学教育面临生存危机。于是,教育界要求“独立”之声大起,从具体的教育经费独立,到“形而上”的教育体制独立,从而汇成一股“教育独立”思潮。1922年初《教育杂志》、《新教育》先后刊发李石岑、周鲠生、郭梦良等人研讨“教育独立”的文章,其中蔡元培《教育独立议》堪称代表作〔5

6、〕。此时蔡主持北大已五年之久,又刚从欧美考察归来,他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因为政党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又追求近功,与教育的长远目标不相宜,若将教育权交与政党,政党更迭,教育政策一变再变,教育即难有成效;教会信守教义,妨碍信仰和思想自由,若将教育权交与教会,教育难有活力。他主张仿行外国的大学区制,实施超然独立的教育体制。对此,教育界人士多有回应,其中以胡适的态度最引人注目。这位五四时期的“典范人物”对蔡氏上述主张极为赞成,同年5月他在燕

7、京大学座谈时反复引述《教育独立议》的观点,将之奉为圭臬。直至1937年抗战之初,胡适参加庐山谈话会,议及教育,他老调重弹,申明“教育应该独立”的意见:“其涵义有三:1.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2.政治的势力(党派的势力)不得侵入学校。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聘任,皆不得受党派势力的影响。3.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6〕” 心时值国难,胡适非但没有暂时收起“教育独立”主张,反而加倍强调,其用意是借抗战契机,革除国民

8、党官僚肆意插手教育的流弊,以维护文教事业。因为他认定“文化不亡则民族终不会亡”。即使在抗战期间,教育界仍有“独立”之声,以至与国民党战时体制发生抵触。1941年,接替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顾孟余上任伊始,便在校内宣明:“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颇得广大师生欢迎,也因之与最高当局发生“龃龉”,终于不得不挂冠而去〔7〕。顾氏早年任职北大,曾作为教务长协理校务,熟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