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ID:10307067

大小:7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6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_第1页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_第2页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_第3页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_第4页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摘要: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提出了天地自然皆为实有的思想,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有关,受着明清之际反对虚理,崇尚务实思潮的影响。从哲理或思辨意义上说,他对实有思想研讨之湛深,创获之丰富,超拔于同时代人。关键词:王夫之;易学;实有;学风  晚明心学掀起蹈虚空疏之风,王夫之认为此种学风误国误学,究其根源,归于佛老。老庄道家以为自无而有,佛教以为虚而非实,妄而非真。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

2、自然的本性,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提出了天地自然皆为实有的思想。一、实有与虚无实有是王夫之用来说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概念。他以诚解实有,兹举几例:“诚”者,心之所信,理之所信,事之有实者也。(《周易内传》卷一上,《干》)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诚,实也,至也,有其实而用之至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入,《孟子·公孙丑下》)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无所待而然,无不然者以相杂,尽其所可致,而莫之能御也。(《尚书引义

3、》卷四,《洪范三》)至诚者,实有之至也。目诚能明,耳诚能聪,思诚能睿,子诚能孝,臣诚能忠,诚有是形则诚有是性,此气之保合太和以为定体者也。(《张子正蒙注》卷九,《可状篇》)“诚者天之道也”,天固然其无伪矣,然以实思之,天其可以无伪言乎?本无所谓伪,则不得言不伪(如天有日,此可言此日非伪日乎)?(《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离娄上》)诚,即实有,其内涵是内心所信,理所当然,事实真有者。实有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诚为实有之至,目能明、耳能聪、思能睿、子能孝、臣能忠,成形成性,皆在于诚。大到宇宙,小到具体事物,其表现为“公有”、“共见”、“共闻

4、”。总之,实有为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非虚无。他从虚实关系角度讨论实有,说:虚必成实,实中有虚,一也。而来则实于此,虚于彼,往则虚于此,实于彼,其体分矣。止而行之,动动也;行而止之,静亦动也;一也。而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其体分矣。聚者聚所散,散者散所聚,一也。而聚则显,散则微,其体分矣。清以为浊,浊固有清,一也。而清者通,浊者碍,其体分矣。使无一虚一实,一动一静,一聚一散,一清一浊,则可疑太虚之本无有,而何者为一。惟两端迭用,遂成对立之象,于是可知所动所静,所聚所散,为虚为实,为清为浊,皆取给于太和絪缊之实体。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

5、如水唯一体,则寒可为冰,热可为汤,于冰汤之异,足知水之常体。(《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虚与实是统一体,实此虚彼,实彼虚此,是事物体态的区别,动静、聚散都是如此。事物只有体态的变化,而无绝对的无。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清浊、虚实、动静、聚散等特点,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但都是实有,不存在纯粹的虚无。又说:“实可以载虚,虚不可以载实。”(《周易内传》卷三,《困》)王夫之认为宇宙天地间皆为实有,说:两间之有,孰知其所自防乎?无已,则将自人而言之。今我所以知两间之有者,目之所遇,心之所觉,则固然广大者先见之;其次则其固然可辨者也;其次

6、则时与相遇,若异而实同者也;其次则盈缩有时,人可以与其事,而乃得以亲用之者也。是故寥然虚清,确然凝立,无所不在,迎目而觉,游心而不能越,是天地也。(《周易外传》卷七,《说卦传》)那“寥然虚清,确然凝立,无所不在,迎目而觉,游心而不能越”的天地间万事万物皆为实有。实有从人的认识角度分为“目遇”、“心觉”两种情况,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人们。如有本身广大而能先见的;有形态不同,大小不一,但可辨的;有人们有时出现相遇,有时不出现不相遇,但确实存在者;也有盈缩变化时候不同,人们可以亲自使用者,等等。不仅物实有,心也实有。他说:且夫物之不可绝也,以

7、已有物;物之不容绝也,以物有己。已有物而绝物,则内戕于己;物有己而绝己,则外贼乎物。物我交受其戕贼,而害乃极于天下。况夫欲绝物者,固不能充其绝也。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地之山陵厚湿亦物也;则其为阴阳、为刚柔者皆物也。物之飞潜动植亦物也,民之厚生利用亦物也;则其为得失、为善恶者皆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往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则其为仁义礼乐皆物也。而又岂可屏绝而一无所容乎?心无非物也,物无非心也。备万物于一己而已矣。(《尚书引义》卷一,《尧典一》)不能否定物的存在,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物,物包括人类,人类自我就是物,若否定物的存在,那就等于

8、戕害自己。反之,物就是人类,若否定人的存在,那就等于毁掉物自身。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实有的,不能加以否定。这是从心物合一角度进一步论述实有的实在性。他列举天地、阴阳、刚柔、飞潜动植,得失善恶,父子兄弟、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