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

ID:10355807

大小:7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06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_第1页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_第2页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_第3页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_第4页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其影响  如果说传承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强调文化在代际之间的发展变化与再创造的过程①,对于民俗来说,尤其如此。民俗学一向强调自己不同于历史学和社会学就在于,关注从历史上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何谓传承?有学者提出,面向过去而有承,为承者,面向未来而有传,为传者。  ②传承作为民俗的基本特征,有时单指民俗在时间层面的纵向的上下承接延续,有时又指包括时间和空间双向的传续和传播,本文取后者之义。民俗的传承通常是指在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中,以口语、行为和物质为媒介进行的,具有类型化的、反复出现的、模式化的、集体的而非个人的自由选择的特征。在日本,传承作为一个经典

2、的民俗学概念,已经被反复讨论。  ③但在我国,还少见系统的研究。当代社会处于急剧变迁中,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传承也面临危机,这就使传承的变迁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民俗学问题。  中国当代所处的阶段,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存,民俗文化的传承母体遭受严重损毁。  对此,周星曾经撰文指出,民间传承大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反复实践着,或口耳相传,或以心传心',或借助文字、教育及其他各种包括非语言的方式(行为)而代代相传.作为传承母体的社区解体、崩溃或出现结构性变动,传承就面临中断。  ④文化生态变化,导致文化的传承必定要发生变化。在当代传承母体变迁的局势下,传承无可依托

3、,是否会真的中断呢?这牵涉到民俗的传承机制问题。  当代社会,民俗的传承载体和途径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这已引起一些学者关注,比如董晓萍提出当代民俗传承的中产阶级化之路,认为民俗已经不是底层百姓享受,而是上层精英自觉奉行,中产阶级奉为时尚的对象①。也有人关注到民俗传统在当代呈遗产化和资源化的传承趋向。②而在各种散见的研究个案中,不同的研究者纷纷提出传统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承突破了原有的文化主体内部的传承,出现了精英传承、旅游传承、政府传承、学校传承等新方式,但尚未系统化或专门从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讨论。  传承的变迁,包括传承语境的变迁、传承母体的变迁、传承途径的

4、变迁、传承手段的变迁,本文主要谈传承途径(渠道)的变迁;另外,也探讨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会带来哪些影响。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研究目的,一是学科本身的基本规律探索。赵世瑜提出,传承的背后一定有某种非常重要的机制在起作用。而这种机制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内可能是不太一样的,在不同的族群的内部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寻找到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的变异过程,特别是背后起重要作用、使它们能够传承下来的一个机制?这是民俗学民俗史研究的重要内容。③中国民俗学的研究长期以来,要么偏重民间文学方向,要么庞大的学术共同体内部互不对话,也少与其他相邻学科对话。对传承问题的讨论,有望把大

5、家集合起来,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以推动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或学术概念的明晰化。二是出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代社会,很多优秀的民俗传统急速消失,而且很多传统文化就孕育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土壤中,民俗的传承机制可以变化,但是文化的根脉却不能断裂。探讨传承问题,也是为了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保护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传承语境的变迁    1当代民间传承面临困境,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都市化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变动导致曾经作为民俗传承的主要阵地的传统社区逐渐解体,并促使地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从而使以社区和地域社会为依托的文化传承机制难以维系。中青年大量外流求职打工导致许多传统民俗

6、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工业化和都市化使传统的生活方式迅速发生变易,现代的声光电娱乐逐步取代传统的娱乐方式,商业化侵入传统文化领域并导致其日益世俗化等等,其中以社区的解体或其结构性变迁带来的问题最为突出。很多的传统民俗主要依赖乡土社会得以传承,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人口过疏化,主要劳动人口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两个主体在城乡异地活动,每年很少聚合,或者常年不再聚合,已无法组成以往传承民俗民间文艺的共同群体④。  这样的先例在已经完成都市化过程的日本曾经发生,以村落为单位的共同活动和共同事业的维持日益困难。由于人手不足,已往每年不可缺少的氏神祭已不

7、能完全按例进行,祭祀时奉献的民俗表演艺术往往被迫从简,甚至中止,抬着神舆绕村一周的仪式和迎神队伍也因人手不足而中止,有的村落不得不把每年举行的祭祀改为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⑤随着时代进步,尤其是城市化发展,乡村已经留不住文化精英,大量青年外出求学和打工,其中一部人就此移居城镇,常年不回乡。  作为传承载体的社区空间已经难以再发挥功能。  民俗学的传承概念,一直以来都强调民俗是世代相袭的,即以时间向度的跨世代传承为主,对于空间向度的传播不甚重视。在传统的较为封闭和超稳定的农业文明社会,民俗文化是自然而然的代代相传;当代城市化社会空间流动性日趋频繁,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

8、文化的空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