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

ID:10369248

大小:5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_第1页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_第2页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电动变桨距系统的结构,从机械和伺服驱动两部分分别研究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电动变桨距系统,没计了以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为伺服电机的电动变桨距系统。  关键词:电动变桨距:伺服控制;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1电动变桨距系统概述    变桨距机构就是在额定风速附近(以上),依据风速的变化随时调节桨距角,控制吸收的机械能,一方面保证获取最大的能量(与额定功率对应),同时减少风力对风力机的冲击。在并网过程中,变桨距控制还可实现快速无冲击并网。变桨距控制系统与变速恒频技术相配合,最终提高了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和电能质

2、量。  电动变桨距系统就是可以允许三个桨叶独立实现变桨,它提供给风力发电机组功率输出和足够的刹车制动能力。这样可以避免过载对风机的破坏。  图1和图2分别是电动变桨距系统的布局图和电动变桨距系统的概念设计图。三套蓄电池和轴控制盒以及伺服电机和减速机放置于轮毂处,每支桨叶一套,一个总电气开关盒放置在轮毂和机舱连接处,整个系统的通讯总线和电缆靠滑环与机舱的主控制器连接。    图3为电动变桨距系统的构成框图,主控制器与轮毂内的轴控制盒通过现场总线通讯,达到控制三个独立的变桨距装置的目的。主控制器根据风速,发电机功率和转速等,把命令值发送到电动变桨距控制系统,并且电动变桨距

3、系统把实际值和运行状况反馈到主控制器。.  电动变桨距系统必须满足能够快速响应主控制的命令,有独立工作的变桨距系统,高性能的同步机制,安全可靠等的要求。下面就分别从机械和伺服驱动两个部分介绍一下电动变桨距系统。  2机械部分    不同于液压驱动变桨距系统,电动变桨距系统采用三个桨叶分别带有独立的电驱动变桨距系统,机械部分包括回转支承,减速机和传动等。减速机固定在轮毂上,回转支承的内环安装在叶片上,叶片轴承的外环固定在轮毂上。当电驱动变桨距系统上电后,电动机带动减速机的输出轴小齿轮旋转,而且小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内环啮合,从而带动回转支承的内环与叶片一起旋转,实现了改变桨

4、距角的目的。图4就是机械传动示意图。    制动装置的特点是空气动力学制动刹车单独由变桨距控制,桨叶获得充分的刹车作用。即使一个桨叶刹车制动失败,其它二个叶片也可以安全结束刹车的过程,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制动系统还装备了备用电源,提供给故障或者维修时候可以快速准确地收回桨叶。    3伺服驱动部分    矢量控制技术解决了交流电动机在伺服驱动中的动态控制问题,使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性能可与直流系统相媲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直流系统的性能。特别在20k回路以一定的频率产生出触发功率器件的控制信号,使功率逆变器的输出频率和电压保持协调关系,并使流入电枢绕组中的交流

5、电流保持严格正弦性。另外,电动变桨距的三个伺服驱动器必须在其内部实现精确的同步功能,要求之间的通讯必然要达到系统的整体精度要求。  在控制回路中一共有三个控制环:位置环,速度环,转矩环。一般情况下,位置环采用比例控制规律,速度环采用比例积分控制规律,转矩环采用空间矢量控制。  当然,位置控制主要是达到精确的位置控制,速度环要实现快速的跟踪,电流环实现快速的动态响应。在电动变桨距伺服控制中,主控制器给出位置命令值,与位置反馈进行比较,位置调节器的输出就是速度调节器的输入,进行比例积分,速度调节器输出转矩命令值,与反馈值比较后,差值送到转矩调节器中,输出就是转矩电流给定值,

6、并且把电流指令矢量控制在与磁极所产生的磁通相正交的空间位置上,达到转矩控制。  在图5中,定子电流检测值ia,ib,ic,经过abc轴系到dq旋转轴系得适量变换后,得到检测值iq和id。  是永磁体基波励磁磁场链过定子绕组的磁链,对于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是恒定值,通过面装式p的电磁转矩公式可以得到转矩反馈值。pn是极对数。  当电动机速度超过基值时,要进行弱磁控制,需要加入id,所以id*要根据弱磁运行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由iq*和id*和转子位置,通过dq旋转轴到abc轴系的变换,得到三相定子电流命令值。由任意转速ω旋转两相坐标系d、q到相静止坐标系abc的变换阵

7、。    4结论    本文对电动变桨距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着重对伺服驱动控制部分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可以作为工程设计的初步参考,在具体的伺服控制部分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e.a.bossanyi.adaptivepitchcontrolfora250k.t.coonick,a.andereris,l.l.dynamiccontroloptionsforvariablespeeda.adaptiveextremumcontrolandark.199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