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

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

ID:10371275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_第1页
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_第2页
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语言分析的文本细读教学面对阅读材料时,文本言语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教师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种基本策略。中国9/vie  一、从分析语言的空白化中细读文本  “空白化”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以“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对欣赏者而言,“空白”给人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调动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填补画面的空白内容,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参与感和创造感,从而得到再创作心理的满足。当然,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的故意留

2、白与空缺,是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性所采用的技巧,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使本来难以言说的东西在读者的合作下得到较完善的表现。空白是文本中隐而不露的联结点,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地方,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读者的想象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就无法在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写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是极讲究的,书房壁上“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连带把另一联内容也写出来呢?联语内容的空白应是作者有意之举。作者为突出这句联语,特意隐

3、去了这幅对联的上联“品节深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鲁四老爷这种所谓“理学家”所奉行的道德标语,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鲁四偏偏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表现出的“事不通理不达心不和气不平”:他无数次叱责祥林嫂是一个谬种!这幅只能用来自欺欺人、作遮羞幌子的对联无法掩盖鲁四虚伪冷酷的嘴脸。浸淫满身的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如同他那幅无法舍弃的对联一样,它的阴影时时笼罩住鲁镇的上空。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祥林嫂”们是注定要往死路上走的!分析此处的语言空白并进行“补白”训练,便能更好体味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再如教学鲁迅《药》中分析华老栓的形象特征时,笔者注意到一处

4、“可怕”的细节:作为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华老栓在全篇小说中仅说了24个字,分别是:  ⑴“唔”,老栓一面说,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5个)  ⑵老栓待他平静下来,才低低地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15个)  ⑶“得了!”(2个)  ⑷“没有。”(2个)  这样的一种言语空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鲁迅为什么不让他多说两句话呢?与我们印象中的茶馆老板能言善辩相比,华老栓的木讷寡言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如果引导学生探析华老栓话语中出现的场合,不难发现,华老栓说话可理解为“主动式

5、”和“被动式”两种情态,前两句是他主动说的:向华大妈索要买人血馒头的洋钱,临行前对儿子的叮嘱。后两句是华老栓对别人问话的被动回答,都很简短,但语调不同。“得了!”兴冲冲中极度欣喜,“没有。”轻飘飘地一语而过。这样一比较可以清晰看到:华老栓根本没有关心别人的兴趣,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儿子。从这点上来看,华老栓根本不会知道“革命者”,更不知道“革命者”会和自己还有什么关系。他在和自己的不幸命运作苦苦挣扎的同时,已变得愚昧麻木、极端无知。一个朴实本分、笃子情深的老父也是一个麻木迂讷、无知愚昧的农民。这样理解出来的华老栓形象在学生心中便会立体深刻了起来。  二

6、、从分析语言的个人化中细读文本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正是在这种个人化的运用中,我们要能够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及深层的、潜在的情感,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自己之心与作家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体会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最终形成共鸣。  例如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描绘荒芜而并不衰败的地坛,其中用了这样的句子:“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7、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我们在品读这几句时,不能仅仅品味“浮夸”与“炫耀”等词语的“反常规”运用,更应该去仔细品味在句式上的“反常规”。因为常规的句式往往是这样表述:它的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可在这里,作者却将“剥蚀”等词语都移到了句首,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词语这样一移,给读者造成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从而也就更能凸现这个古园的荒芜状态。如果我们再深味下去,我们也许还会发现并感悟另外一个问题:作者在这里连写了四种景象,为什么要将后两种景象连在一个分句中写?为什么不像写前两种那样分开,再加

8、上与前两个分句相应的形容词,造一个由四个分句构成的排比句呢?在仔细的品读中,我们也可能体会到作者这样造句之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