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

ID:10499817

大小:6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_第1页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_第2页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_第3页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_第4页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黎昔非和《昙华》文艺半月刊论文..【内容提要】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抗击日寇为题材的小说,表达了对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是东北全境沦陷和“一·二八事变”后首批反映抗日救亡的短篇小说..,因而弥足珍贵。【摘要题】文学与出版【关键词】黎昔非/《〈昙华〉半月刊》/短篇小说/忧患意识/抗日救亡【正文】历史是无情的,某些曾经煊赫一时、大紫大红的出版物,经过岁月

2、的冲洗,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历史又是有情的,一些曾经受到误解、受到湮没的书刊,拂去时间的尘土,又成为重放的鲜花。黎昔非和他创办的《昙华》半月刊的遭遇,其情形可归入后者。(一)1932年春,正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的黎昔非(注:黎昔非(1902~1970),广东兴宁市罗岗镇甘村人。1929年春从上海持志大学文史系转学至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系,师从胡适、沈从文诸先生。1931年春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研究所为研究生,再次成为胡适的学生(其时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32年,黎昔非中断学业担任《独立评论》社经理人。“七·七”事变后,他携家属离开北平回到兴宁教中学。1944~1945年

3、间曾得到闻一多引荐到昆明中国医药研究所史地部任助理研究员,不久又回兴宁任教。1966年6月“文革”爆发,黎先生被打成“三家村黑帮”,受尽磨难后于1970年含冤去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应他的老师胡适的要求,毅然中止了自己的学业,担任了《独立评论》的经理人,负责除编辑以外的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独立评论》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的政论刊物之一(注:《独立评论》的成员除胡适外,尚有翁文灏、蒋廷黻、傅斯年、周贻春、吴景超、任洪隽、陶孟和等社会名流。),从1932年5月22日创刊至1937年7月25日终刊共出244期。五年当中,黎昔

4、非圆满完成了胡适交给他的任务,使胡适对于《独立评论》的出版发行事务得以实行“无为政治”,且使刊物最高发行量达13000份,遍及国内各地,远销日、法、德、美等国。胡适对黎昔非的牺牲精神一再表示非常满意和感谢。他在《独立评论》“三周年特大号”(151号)发表的《又大一岁了》一文中说:“在这贺周岁的日子,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个孩子还有一位忠心的看护妇。我们创办这刊物的时候,就请黎昔非先生专管发行所的事务。”在《〈独立评论〉的四周年》一文中又说:“他们(指黎昔非和章希吕——引者)对于这个刊物的爱护和勤劳,常常给我们绝大的精神上的鼓舞。”黎昔非先生其时正当而立之年,已在诗经研究等方面初露头角。他基

5、于师生情谊而扮演的“幕后人物”角色,他的朴实无华、甘于淡泊的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但《独立评论》毕竟是一份以政论为主的刊物。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青年,在国难当头、乌云重重的岁月,自然还会去寻找反映社会人生、抒写心灵情感、释放个人文学能量的园地。1932年9月,黎昔非的兴宁同乡,原在上海中国公学的同窗丁白清携其女友陈菲村(江苏太仓人)北上访黎,商量共同创办一个小型的文学刊物,专门刊载一些篇幅较为短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批评的文字。不久,黎昔非的另外两位友人原中国公学同学、广东惠阳人潘齐平和正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就读的兴宁同乡刘在海也应邀参与其事。他们成立了一个“昙华文艺社”,并推举黎昔

6、非为主编,筹备出版《昙华》半月刊,刊名由黎请胡适亲笔题签,出版费用由成员共同承担,出版地点设在北平后门慈慧殿北月牙胡同2号(《独立评论》社办公地),通讯地址为“北平大学法学院第二院号房转”。经过同人们半年的努力,《昙华》终于在次年1月1日创刊,为16开本,每期16页,该刊还和《独立评论》互登广告。不幸的是,《昙华》创刊之日,正是热河沦陷、榆关失守之时,繁华古都,遽成边城,校园一片萧瑟,师生仓惶逃难,《昙华》出至1933年4月1日第7期便因“人员星散,经济困难”而匆忙停刊。这份发行量仅百份的刊物也因此弥足珍贵,现在能够找到的只有六期(第6期缺),存于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颇具讽刺

7、意味的是,1949年之后,《昙华》的成员们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对当年友谊结晶的心爱刊物几乎是闭口不谈,仅在他们按组织要求写的《自传》中述及此事。笔者在1950年代就读兴宁一中时,黎昔非和陈菲村、潘齐平都在该校任教,丁白清在兴宁另一所中学任教。由于此时胡适已被列名为“战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思想改造运动”的老师们自然是谈“胡”色变,遑及其他。但他们“明哲”而难“保身”,1966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吴晗投靠胡适的铁证》一文,涉及黎昔非与吴晗、胡适和《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