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

ID:10611868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_第1页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_第2页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内容: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了解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主要结构及原理4、知道引力常量的意义及其数值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教具:卡文迪许扭秤挂图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太阳系里有九大行星,地球和其它八大行星一起都在近似的圆形轨道上绕太阳旋转.因此,必然受到指向太阳的向心力的作用,而且人们认为这个向心力就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这种引力遵循什么规律呢?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

2、顿.三.讲授新课:一、历史回顾在行星运动的问题清楚之后,开始研究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特别是到了开普勒时代,开始萌发出许多关于天体的动力学解释。后来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迹是椭圆,并且阐述了普遍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定律。二、万有引力定律1、推导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应为行星所受的向心力F=mv2/r而v=2πr/T故:F=4π2(r3/T2).m/r2而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r3/T2是一个常量,可知:两星间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

3、成正比,跟两者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应是等大,同性质。牛顿认为:即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当然也应该太阳的质量成正比。用m/表示太阳的质量:F=Gm1m2/r22.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研究表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卫星的引力,以及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都遵循某一同样的规律,是同一种性质的力,于是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年正式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⑴内容: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4、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⑵公式: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则万有引力定律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F=Gm1m2/r2式中G=6.67×10-11Nm2/kg2,叫万有引力恒量.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⑶距离r的确定: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物体的距离,对于相距很远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就是指两个球心间的距离.强调:r不可为零.3.万有引力定律的丰功伟绩:4.引力恒量的测定:牛顿虽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但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的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测定了引力恒量的数值.⑴装置介绍:T形架、石英丝、镜尺、m球和m'球⑵测量原理介绍:扭秤达到平衡时,引力矩等于石英丝的阻力矩.石英丝转角可由镜尺测出,由石英丝转角可知扭力矩等于引力矩,从而可测得万有引力,进而可测引力恒量G.⑶实验意义:①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②测定了引力恒量四.小结、巩固练习:例一.你能立即答出你对地球的引力是多大吗?例二、一个质子由两个u夸克,一个d夸克组成,一个夸克的质量是7.1×10-30kg

6、,求两个夸克相距1.0×10-16m时的相互引力(质量半径为1.0×10-15m).例三.有一质量为100kg的人造卫星,在离地面1000km的高空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求:①卫星所受的向心力②卫星的运行速度③卫星运行的周期已知地球的半径为6400km,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kg.五.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2.家庭作业: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