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

ID:10714842

大小:6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7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_第1页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_第2页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_第3页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_第4页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想象的和实际的:谁认同“亚洲”?论文.freela)谈论萎退的西方,并指出日本将会替亚洲人驱逐西方,……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大也可自许是欧洲文明的捍卫者,……一名旅居圣彼得堡的英国人写道:如果日本打赢了,它可能很快结合黄种民族,从此不可一世”20,事实正是这样,在这以后,“亚洲”才成了日本政治与文化想象中需要“提携”和“连带”的一个空间。二、晚清至民初中国对“亚洲主义”的复杂反应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那些年里,快速膨胀的日本似乎确实有一种“提携支那”的热情和“同文同种”的想象。其中,大久保利通和“振亚会”、《太阳》杂志、东亚同文会及《东亚时论》、日

2、本人在中国所创办的各种东文学堂,在一些学者眼中就是某种“亚洲主义”的象征。也有人过高估计当时中日接近的程度,把这段时间看成是中日关系的所谓“黄金十年”,似乎让人觉察到一些“亚洲一体”的端倪21。不过,这都忽略了当时中国人真正的心情和感情,更误看了当时历史,把表面热情掩盖了背后蔑视。其实,仿佛老话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那个时代“亚洲一体”的构想更多地只是日本的一厢情愿。作为一个已经充分近代化,而且在日中、日俄两次战争中初尝胜果的国家,日本很容易由于自我地理的边缘性而感到世界格局的不公平,也特别容易刺激它自命“盟主”甚至充当“霸主”的心情。但是,对于仍然处于传

3、统与近代转换期间的国家如中国,却未必愿意接受这种日本的“亚洲主义”。本来中国的地理观念中,就没有“亚洲”或“亚细亚”的意识,而只有“中朝”与“四裔”的观念,直到近代接受西方地理学的空间说法,才有“亚洲”的意识,但是这种地理学意义上的认知,却与政治学意义上的认同无关,这除了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的历史记忆滞留外,现实的原因很简单,在以国族为基础的思考框架下,既不愿意作为被日本牵着鼻子走的附庸,又不能认同这种想象的、没有历史与文化基础的“亚洲”为政治与文化的共同空间。毋庸讳言,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国知识人中也曾经有过对日本相当亲切的议论,确实看上去也颇吻合“亚洲主义”

4、的口径22。最早如曾纪泽,就曾经和日本驻英国公使吴雅娜谈到,欧洲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得“合纵”之意,所以中日两国“皆在亚细亚洲,辅车依倚,唇齿毗连……吾亚细亚洲诸国,大小相介,强弱相错,亦宜以公法相持”,这样可以成为与欧洲抗衡的“亚洲”23。到了1895年以后,这种言论更多,像当时在日本的章太炎、梁启超等等,章氏曾经在1897年2月在《时务报》第十八册上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的文章,主张“互相依存为东亚之利”,并且在文章中把俄国作为假想敌,甚至可以认同日中战争为日本的自救,这几乎全是日本方面言论的翻版,1901年又在《国民报》第四期上所写的反驳梁启超的《正仇

5、满论》末尾,甚至认为对于汉族而言,“日亲满疏”,“自民族言之,则满、日皆为黄种,而日为同族而满非同族”24,而1907年更在日本组织“亚洲和亲会”,主张“反对帝国主义而自保其邦族”25,而梁氏则不仅在东亚同文会的刊物《东亚时论》上发表不少文字,而且有一段时期内确实也有过相当认同亚洲的口号,1898年在他主编的《清议报》第一册上,他所提倡的一共只有四条宗旨,其中三、四条就是“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26。至于稍后的孙中山,更是提到亚洲主义的人必定要举的例子,他在1913年访问日本的时候,曾经有过提倡中日携手、维持亚洲和平的

6、说法,也有过“亚细亚为吾人之一家”,甚至“中日两国协力而行,则势力膨胀,不难造成一大亚洲,恢复以前光荣之历史”等等与日本方面相当一致的说法27。问题是,这种话语的出现背景仍然需要仔细地分疏,一方面可以看到,它的出现语境,常常是因为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警惕,换句话说,是由于“西方”或“欧美”的压力而被逼出来的一个“东方”或“亚洲”。至于联日的具体心情,或是在处于困境时对日本支持的感铭在心,如梁启超,或是出于反满的汉族民族主义或者出于反观中国时的痛心疾首,如章太炎,或是访问日本时的外交辞令,如孙中山,其实都未必真的对所谓“亚洲”有真心的认同28;另一方面,这也只是处

7、于积贫积弱状态下的中国知识人,对日本迅速“富强”与“文明”的艳羡,这种艳羡的价值基础恰恰是对西洋文明以及近代性的认同,并非来自对日本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毫无疑问,在晚清一直到民国初年间,相当多的中国知识人对于日本是相当佩服的,日本明治维新给中国的刺激,现在怎么估量都不过分,它激起了传统中国自强的心情,特别是在甲午一战之后,尽管战败耻辱的感情始终纠缠着中国人的理智思索,但似乎很多人都从此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日本比中国更接近西洋式的“文明”,而西洋式的“文明”就等于是近代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所以,步日本的后尘,追求文明进步,在这方面很少有人提出疑问。举几个人们熟悉

8、的例子,像1896年,汪康年在中国自强策上里大声疾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