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

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

ID:10728792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_第1页
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_第2页
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灵雷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周雪娥刘敏亮谢小梅【摘要】目的考察灵雷菌质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通过二甲苯致耳肿胀及醋酸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法观察灵雷菌质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观察灵雷菌质的镇痛作用。结果灵雷菌质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热致痛小鼠的痛阈。结论双向固体发酵后的灵雷菌质仍保留一定的抗炎与镇痛作用。【关键词】双向性固体发酵;灵雷菌质;耳肿胀;痛阈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anti-inflammatoryandanalgesiceffectsoffungalfer

2、mentativeproductsinTripterygiumodelsofearsethylbenzeneandcapillarypermeabilityinducedbyaceticacidmatoryeffect.Hot-platemethodentativeProductsinlingleifungalsubstancecouldsignificantlyreducethecapillarypermeabilityofmice,inhibitearsethylbenzeneinmice,andelevatepainthreshold.Con

3、clusionThefungalfermentationsubstancesonlingleifungalsubstancehasanti-inflammatoryandanalgesiceffects.Keyentation;Lingleifungalsubstance;Earsl计算给药量,G30高、中、低的浓度分别为其LD50的1/8,1/12,1/16,地塞米松的浓度为0.00375g/kg,空白组按体重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4d。末次给药后1h,用移液枪在小鼠左耳涂抹二甲苯正反两面各10μl。30min后,将小鼠颈椎脱臼致死,沿耳

4、廓基线剪下两耳。用6mm直径打孔器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电子天平称重。计算肿胀抑制率。结果见表1。肿胀抑制率(%)=(A﹣B)/A×100%式中,A代表空白组肿胀度,B代表受试药物组或阳性对照药物组肿胀度。肿胀度(g)=左耳重量-右耳重量从表1可见G30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P<0.01),以G30中剂量组为佳。表1药物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略)2.3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7]所选动物、分组和给药方法同“2.2”项。末次给药后1h各鼠尾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0.1ml/10g,随即腹腔注射0.6%醋酸0.1ml/10g。20min后将小鼠颈椎

5、脱臼致死,腹腔注射NS6ml。轻揉小鼠腹部后,沿腹中线剪1小口,倾出腹腔溶液约5~6ml,1000r/min离心5min。在紫外分光光度计590nm处测定吸收度(OD值)。结果见表2。表2药物对小鼠腹腔染料渗出的影响(略)从表2可见生药和G30高剂量组可减少小鼠腹腔伊文思蓝渗出量(P<0.05,P<0.01),但地塞米松组无明显变化,可能与用药量和时间有关。2.4热板法镇痛试验[7]将雌性小鼠置于(55.4±0.5)℃恒温热板上,以舔后足为指标,筛选痛阈值大于5s小于30s的合格小鼠60只。将筛选的合格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G303个剂量

6、组(即G30高,G30中,G30低)、阿司匹林组(0.2g/kg)、雷公藤生药组。各组按0.2ml/10g体重ig给药,空白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4d。第4天给药后15,60,90,120,180min依次测量各小鼠痛阈值,并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结果见表3~4。表3药物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略)表4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痛阈提高百分率(略)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痛阈-用药前平均痛阈)/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从表3中可见,与空白对照比较,阿司匹林给药组、G30组均能升高热致痛小鼠痛阈,且G30组中剂量组的镇痛维持时间、痛阈提高百

7、分率较阳性对照组高。3讨论双向性固体发酵是根据中药被某些真菌污染霉变(发酵)后引起中药药性药效变化的原理,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人工严密控制条件下接种有益的药用真菌对中药进行发酵,产生的菌丝体发酵物质(简称菌质)将赋有新的成分与药效,该药性菌质是人工制造的新药材[8]。中国早在1500年前就有“制曲工艺”生产多种曲、酒等供药用,其生产工艺可以认为是双向性固体发酵的雏形。庄毅教授带领的科研组在20世纪90年代运用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技术研制了中药一类新药“槐耳菌质”“槐耳颗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槐芪菌质”的研究,十余年的研究表明药性菌质较药用菌质可能有更好

8、更广的药效,主要表现在增效、扩用、解毒等方面[9]。本实验室采用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已经获得了毒性降低仍然保持免疫抑制作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