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ID:10791001

大小:2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_第1页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_第2页
资源描述:

《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文全部有广西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友情提供,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三道防线,抵御病魔?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的预防中,应当如预防病魔呢?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呢?这个问题给很多患者带来了麻烦,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讲解一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构建三道防线,抵御病魔?要抵御病魔,简单点来说,就是:构筑三道防线。在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如果防线布设、构筑得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预防或控制的。这三道防线分别是:①: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以及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正常的进食观可以增加患者的抵御能力。患者应

2、当明白一点: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而且尽可能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因为运动不但可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快感。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3、。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②:定期检测血糖指标,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为中老年人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是健康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诊断,争取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而且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搜集整理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宜在每升6.11毫摩尔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在每升9.44毫摩尔以下,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百分之7.0以下。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

4、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③: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为主要目的。很多糖尿病人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最新医学表明:糖尿病尚属一种终生性疾病,目前还无根治办法。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就显得异常重要。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当然,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糖尿病常见并发症:①: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

5、: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②: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I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

6、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