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

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

ID:10864845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_第1页
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_第2页
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博士生论文)【摘要】目的:探索运用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验证经典方药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在临床的疗效及我科治疗黄褐斑疗效的正确评价。方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选择对应的中药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灵活加减内服。结果56例患者中痊愈31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结论:正确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合理应用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是在目前没有更好方法的情况下的有效方法。【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疗法;内治法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报道的治疗方法很多,有些和我们临床观察有差距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科在2008年~2010年期间对我科

2、56例黄褐斑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内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56例黄褐斑患者均来自门诊且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51岁,平均35.2岁;病程2个月~21年,平均7.8年;蝶型43例,泛发型l0例,口周型3例。56例患者均为女性且无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胃肠及造血系统疾病,妊娠及哺乳期排除在外。1.2治疗方法:在患者被确诊为黄褐斑的基础上根据其伴随症状及舌脉,四诊合参辨证分型。脾虚湿蕴型面部黄褐色斑片如尘土,分布于鼻翼,神疲纳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苔薄,脉濡细;肾阴不足型面色灰黑,以鼻为中心,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疲乏无力,

3、舌质淡,脉沉细;胞宫虚寒型色素斑呈淡黄色,怕冷,小腹冷痛,月经量少或痛经,舌质淡,脉沉细。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能通过调节酪氨酸酶的代谢,平衡皮肤色素的产生与分解,祛除面部的黑气与黄气。一日三次,一次10---20丸。一日不少于50粒,晚上宜多服,疗程为一个月。在此辨证的基础上若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瓜蒌仁;月经不调加香附、益母草;睡眠不好加夜交藤,茯神;伴肾阳虚者加杜仲、肉苁蓉等。2、结果2.1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色素斑完全消退明显;显效:色素斑消退大于一半;有效:色素斑消退大于30%或色素斑片明显变浅;无效:色素斑未消退,无明显变化。2.2治疗结果:3个疗程后痊愈31例;显效14例;有效6例

4、;无效5例;总有效率91.1%。3、讨论黄褐斑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呈淡褐色或黄褐色,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额、颊、鼻、上唇等颜面皮肤,无不适感。俗称“肝斑”“妊娠斑”“黧黑斑”,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多与肝肾脾有关,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肝郁不疏,则气滞血瘀;脾统血,主运化升清,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气血不能化生;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肌肤。血瘀则经气不通,致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发病。西医认为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统计表明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妊娠、口服避孕药、化妆品、遗传、日光、消化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妇女,青春期内分泌失调,产后失养,长期的精神紧张、慢性肝功能不良均可诱发。亦无很好的治疗手段。

5、体内病还要从体内调治,中医认为此类病是肝肾失养、内分泌失调所致,所以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心烦易怒等肝肾虚症状。故采用滋肾养肝的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调理而获良效。我们是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经方施以疏肝解郁,健脾,益肾,化瘀,温经活血等疗法,参有益气活血养颜之功。通过上述方法对56例患者治疗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值得推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