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

ID:10875727

大小:97.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08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_第1页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_第2页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_第3页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_第4页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论文水利史是人类利用水土资源,与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存环境的历史.各时期的水利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一自然地理背景下的多种水利类型我国水利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类型多种多样,这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使然。基于所处地理纬度、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各地水利工程的类型、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差异。在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中,对水利有直接影响的是气候和地形条件。(一)气候条件与水利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优点在于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适于植物

2、生长;而其缺点则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有很大差异。此外,我国从青藏高原向东呈阶梯状向太平洋倾斜的地貌特点,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加剧了降水的不均匀性。我国大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从1600毫米以上递减到不足200毫米,多寡悬殊。东部地区不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于6月至9月的4个月里,其中最大1个月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徐光启在《勾股义序》一文中说到,大禹平治水土

3、时曾应用数学勾股计算,此后历代制定历法无不依赖数学,但“独水学久废,即有专门名家,代不一二人,亦绝不闻以勾股从事”。.见《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3页。洪水。而旱灾的发生更遍及全国,即使是雨量丰沛的两广地区和东南沿海也不例外。这是由于降雨分配往往和农作物生长需水期不相适应。①这是现代的情况。古代的情况也相类似。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前594)人们对灾害的定义是“天反时为灾”,即认为风、雨、寒、暑不依时令,与作物生长季节不相适应,就会导致灾害。历史气候在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②也有灾害群发期出现

4、,③但从百年左右的时间尺度比较来看,相邻时间段一般只有不太大的量的改变,并没有重大的差异。当然,随着种植区向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扩展,种植制度的改变(例如由一年一作到一年两作,或作物品种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扩大和人口的繁衍等,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增长。气候条件的差异,主要是降水量的不同,促成了相应的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干旱地区,例如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主要依靠坎儿井引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半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地区,多为引河水灌溉的渠系工程,作物多为旱作;半湿润的东北和华北平原也以旱作为主,其中华北平原因有大面积盐碱地,还要注

5、意排水;而在湿润地区,则多种水田。水利虽有益于社会,但它的发展也要有所节制,首先是要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亟须发展水利,但由于水资源不足,人们兴修水利的努力,最终只能是画饼充饥。例如,元明清三代建都今天的北京,为了缓解首都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应的紧张,曾多次仿效江南水田的办法,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最后终因“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④而告失败。即便有条件进行灌溉,也往往限于水资源不足,只有依靠加强水利管理,严格水利法规来平衡地区之间的用水矛盾,以及依据各自的重要性的不同,因地制

6、宜地确定城镇供水、灌溉、航运、水力机械等部门用水的先后次序、时间和水量。例如唐代郑白渠就有许多合理分配用水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水资源条件也并非千古不变的,在历史时期中往往存在丰水和枯水间隔出现的情况,水利建设也需要借鉴历史规律,作出相应的改进。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二)地形条件与水利从地貌条件来看,我国总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形复杂。在各类地形中,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

7、0%,平原和盆地约占3l%。而河流大都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在复杂的地貌条件下,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类型。为了贯通大江大河之间的水路运输,我国的运河大都是南北向的。山区则有沟通相邻流域的跨岭运河,例如沟通长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漓江的灵渠,就是这种工程的典型。从防洪角度来说,暴雨洪水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据目前统计,我国的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平原的约占国土面积8%的地区的地面高程在江河洪水位以下,可以认为,这些地区都是从江河洪水下面争夺出来的土地,因而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②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5—498页.③高建国,自然灾害群发期的发现和进展,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1994年.④《清空稿·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