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ID:10905428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_第1页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_第2页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_第3页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_第4页
资源描述: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摘要】文章分别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从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分别探讨了纠错机制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道德冷漠情绪体验心理机制    一、概念、本质及表现形式    “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它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处于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它反映了行为主体在具备一定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心理意识和心理

2、能力的情况下,对道德感受力的缺乏和与正常道德关系的相脱离,导致行为主体道德认识水平过程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道德实践功能的心理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道德无助感、道德怀疑、道德漠视,以及对道德义务的拒斥、逃避和推卸等消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如道德感丧失、道德关系中断、道德自律缺乏和道德调控弱化等等。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

3、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  (1)对诚信原则的冲击  诚信,即诚实守信,指言而有信、严格践约、诚实无欺。近年来,各个层面的诚信缺失现象却极其严重。商业企业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宣传、逃

4、废债务,个体之间互相欺诈、“杀熟”、“传销”,网络的普及又为各种欺诈提供了广泛的平台。这些事件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企业形象受损、个体互相不信任,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受到严峻考验。  (2)对正义原则的冲击  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

5、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对公平原则的冲击  在发展中的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公平。正是社会转型期这些对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的道德律令的冲击和破坏,使得道德行为严重缺乏社会支持,社会主体失去了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的稳定坐标,道德对主体心理和行为的调控能力被削弱,崇高的价值遭到怀疑,人们的道德无助感增强,道德信念动摇,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出现道德冷漠。  3.对传统道德偏见的迎合  首先,社会生活“人情化”、“关系化”迎合了传统的血缘伦理。这种具有个人

6、色彩的社会交往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血缘、亲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严重影响,从而难以在全社会建立起理性、公正、规范的道德意识。  其次,对消极处世哲学的迎合。我国传统伦理强调隐忍、顺从、安分等,反映在处世哲学上就会有些消极。  (二)个人层面  1.生理机制影响  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  2.心理机制影响  首

7、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三、“道德冷漠”现象的纠错机制探讨    (一)社会层面  1.正视道德的功利性  既不完全否定道德功利性的本质属性,也不片面夸大道德的功利性,不能让功利性掩盖了道德的崇高性。在建立和完善道德奖惩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适度,不能把道德变成一些人追逐名利的工具。同时,对于不道德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和处罚,加强监督。  2.培育

8、良好的道德环境  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是一个道德教育场,如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惩恶扬善、互帮互助、正义和谐的氛围,那么个体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首先,树立道德榜样。对个体起良好的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其次,利用社会舆论引导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荣辱观,引导个体不断地自我激励,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建立和完善道德奖惩机制  首先,应该建立道德奖惩机制。其次,不同部门应该具有不同的道德奖惩标准。再次,完善道德奖惩机制,使道德律令法律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